為解讀2016年的東亞形勢——中國追求的地區秩序和內政問題

政治外交

2015年,聚焦「歷史認識」的一年

2015年,東亞的主要問題點大致有3。

第1是「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年、日韓基本條約簽署50週年、越南戰爭結束50週年等等,各種「紀念」活動都集中在了這一年。這種紀念歷史的動向當然不是源於歷史學研究,而是與目前各國的國內政治及國際政治密切相關的。

尤其是在東亞,社會不斷趨於兩極化,政府總是試圖將歷史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歷史認識不僅成為國內問題,而且隨著中國的崛起,對整個東亞史的論述也發生了變化,以至於歷史變成了更加敏感的問題。有關歷史成為國內政治問題的事例,可以列舉臺灣內部出現的歷史認識爭論;而涉及國際政治的事例,我們可以列舉8月14日安倍晉三首相發表的「戰後70年談話」和習近平9月3日舉行的閱兵式。

然而,回顧剛剛過去的一年,尤其是在國際舞臺上,歷史問題得到了比較克制的處理,年末的12月28日,日韓兩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慰安婦問題,兩國站在了走向和解的起點,對這些著眼於未來的「和解」努力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不過,即使政府層面決定了最終結果和不可逆協議,但就歷史認識問題整體而言大概是不存在「不可逆」的。不僅是位於首爾的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那座「少女像」的搬移問題,在圍繞申報世界遺產的對立等問題上,是否會因此畫上句號也有必要繼續予以關注。在這個意義上,2016年仍有必要繼續開展謀求和解的努力。

南支那海,依然是重要課題

在觀察2015年的東亞形勢時,不可忽視還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日漸明確的自我認識。顯而易見,相較於胡錦濤,習近平外交更加明確地展露了「大國形象(shape)」。中國內部一直強調,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給周邊國家也帶來利益。然而,在明確了自己的大國形象,並開始描繪新的「亞洲形象」和提供國際公共品(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的同時,它還伴隨著在領土和主權問題上也絕不妥協的姿態。

典型事例就是南支那海(日本對南海的稱呼,下同——譯註)問題。中國不僅在南沙群島(斯普拉特利群島)等地的主權問題上毫不讓步,還在岩礁和暗礁上填海造島、並修建機場,這不僅給聲索國,也給世界其他國家一種中國在試圖改變現狀的印象。

對此,美國以「航行自由作戰」行動作為回應,而這終歸是作為事關航行自由等國際法問題來對待的,並未介入到領土歸屬這個核心問題上;此外,美國還和中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一直保持著對話。因而,美國的應對措施,恐怕不會成為促使中國全面轉變南支那海政策的契機。

不過,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除了美國的政策外,東協(ASEAN)在主權問題上的應對能力問題、日本干預南支那海問題的方法、臺灣新政權的南支那海政策等,諸多論題堆積如山。這些問題在2016年會如何發展,仍將是接下來的重要課題。

下一頁: 中國倡導建立的新「亞洲」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川島真 韓國 習近平 臺灣 民主 南支那海 Kawashima Shin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