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史柯西斯在《沈默》中的追詢

文化

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初次閱讀遠藤周作小說《沉默》28年後,終於搬上了銀幕。那麼,導演在這部電影中寄寓了怎樣的所思所想呢?

已故日本作家遠藤周作1966年出版了小說《沉默》,講述在17世紀江戶幕府初期鎮壓基督教的時代背景之下,1位歷經種種苦難和悲慘,最終放棄基督信仰的葡萄牙傳教士的故事。作品發表之初,受到天主教會的猛烈批評,但作為文學作品,則獲得了來自世界的高度評價。22年後的1988年,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他的電影《基督的最後誘惑》上映後不久,首次讀到了這本小說。《基督的最後誘惑》描述了作為一個人在苦惱中尋道的耶穌基督,因此上映後受到基督教團體的強烈譴責,甚至發起了禁映活動。而遠藤的這本小說,從不同的角度追詢「何謂信仰」的主題,深深觸動導演的心靈,讓他決定改編成電影。而最終得以實現,卻也耗費了28年的歲月。

左為葡萄牙傳教士洛特里哥(左,安德魯加菲爾德飾),為了尋找被認為在日本傳教時失蹤並棄教的傳教士費雷拉,秘密潛入長崎。右為地下教徒Mokichi(塚本晉也飾演)。 (c) 2016 FM Films,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改編:一條「漫長的學習旅程」

導演馬丁史柯西斯為何如此執著於將《沉默》搬上電影銀幕呢?在日本首映(2016年1月21日)前的記者會上,導演就原作和電影,談了自已的所思所感,並稱這部電影製作令自己走過了一個相當特別的心路歷程。

「《基督的最後誘惑》雖然飽受批評,但在以神職人員為對象的特映會後,美國聖公會的大主教保羅摩爾跟我說他很喜歡這部電影,然後推薦我務必一讀的,就是遠藤周作的《沉默》,因為他認為,這本小說是以不同形式探問了何謂信仰。」

馬丁史柯西斯從小在虔誠的天主教徒家庭長大,也曾在神學院就讀,對他而言,「何謂真正的信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主題。「當時正是《基督的最後誘惑》遭受攻擊最烈的時期,我一度迷失了自我,喪失了自己的信仰之心,有一種無所適從之感。讀完《沉默》,我的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必須進一步深入探究這個問題的想法。」

雖說如此,改編成電影的工作卻非一帆風順。「雖然我想把它搬上銀幕,但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著手。無論是作品詮釋還是對日本文化的理解,都還不夠充分,再加上當時自己的宗教觀也在動搖,所以(實際電影設置完成)這個拍攝計畫對我來說是一個不斷嘗試並從失敗中學習的宏大旅程。」

下一頁: 「一部非常特殊的作品」

關鍵詞

基督教 長崎 電影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