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之中的日本喪葬形式

社會 文化

小型化、個性化

喪葬形式的明顯變化始於1990年前後。在自己家裏舉辦葬禮的人減少,現在人們幾乎都在殯儀館舉辦葬禮。參加葬禮的人數也在減少。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生活設計研究本部的小谷綠主任研究員介紹說,在日本,兒子60歲退休前父母去世的話,葬禮規模大而隆重。但如今老人壽命延長,子女退休後去世的情況增加,所以葬禮的規模不斷傾向於小型化。

在大城市,選擇火化後不舉辦葬禮的家庭達2~3成,這是因為家裏人少,沒有必要在殯儀館舉辦葬禮。採用「一日葬」形式,省去頭一天守夜的做法也比較受歡迎。

小谷先生2010年做了一個關於「自己死後希望舉辦怎樣的葬禮」的調查,受訪者回答最多的是「只希望家人和好友參加」,占33%;回答「不叫親戚來,只自己家人」的占30%,回答不需要辦葬禮的占7%。這樣看來,很多人都考慮舉辦某種形式的葬禮,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只希望家人或者只希望家人和朋友來參加。

「無主墳墓」、非法丟棄變成社會問題

墓地也面臨嚴重問題。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未必都在出生、長大的地方死去,以地方城市為中心,「無主墳墓」急劇增加。

熊本縣2013年11月實施的調查顯示,無主墳墓已占整體的4成,在人吉市,更是高達8成。由於沒有子孫繼承,或者即使有後代,但是因為他們早已離開家鄉,因而很多墳墓都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墓石墓碑的非法丟棄現象也頻頻發生。

最近20年來,不以家庭為單位,而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將骨灰同葬在一個墓裏的情形也較常見。擁有墓地的養老院增加,而且有的公司或學校的校友會也持有墓地。越來越多的人感到,與其依靠子孫這種縱向關係,不如與平時有橫向聯繫的夥伴共入一墓,更能保證墓地永續長存。

佛龕下方可放置骨灰盒的「祭奠用家具」,用以滿足沒有墓地或無法去墓地掃墓的人的需要

下一頁: 派遣僧侶,明碼標價

關鍵詞

佛教 老齡化社會 家人 葬儀 太空葬 撒骨灰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