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首發陣容確定英德法等57國入列——日本和美國暫不加入

政治外交 財經 社會

中國早已心懷不滿

如今,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按照購買力平價標準計算的中國經濟規模,在2014年中期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但是,在國際金融機構中,中國並未獲得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發言權。

世界銀行的總裁從來都是美國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則由歐洲人獨占。日本雖然是二戰的戰敗國,但也一直穩坐亞洲開發銀行總裁的寶座。對於中國來說,這當然不好玩。2010年,G20財長和央行總裁會議就已達成改革協議,一致同意根據成員國經濟實力調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資份額。但擁有16.7%的投票權、事實上擁有否決權的美國,其國會一直拒絕批准這項改革方案。因此,中國(目前是3.8%,根據改革方案,將增至6.1%)發言權的擴大受到壓制也是實情。

對美國的公然挑戰

日本對暫不加入亞投行的理由,稱是因為「還看不透亞投行的具體情況」(日本副首相、財務相麻生太郎)。亞洲開發銀行有一個由8個亞洲國家和4個區域外國家共計12個國家組成的理事會,負責審查融資項目。而亞投行的融資決策機制和過程還不透明,擔心不符合「國際標準」。如果日本參加亞投行,在資本金為1,000億美元的情況下,按照名義GDP比例確定的出資額估計將是30億美元,這是個巨額數字。這樣的財政負擔對於日本來說是否妥當,是需要進行探討的。

而美國,因為占國會多數的共和黨也對加入亞投行持否定態度,表示出消極立場,「如果不能像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那樣以國際高標準來管理運營的話,民間投資者將不可能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和商業事務的助理國務卿Charles H. Rivkin)。

在政府開發援助方面,中國並沒有加入由歐美已開發國家主導的發展援助委員會(DAC)(*1),而是基於本國價值觀積極開展獨自的開發中國家援助。亞投行的成立是對主導戰後國際金融秩序的美國的公然挑戰,美國加入的可能性很低,這是主流看法。

輸送人才,助推本國企業項目中標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最重要的是確保一支能夠發現並制定項目的優秀團隊。世界銀行擁有大約3,000名工作人員(全職顧問1,187人,技術人員895人以及其他)。亞洲開發銀行的專職工作人員為1,074人(2014年底)。與這兩家相比,多數業內專家認為亞投行面臨人才不足的問題。

中國希望在年內啟動亞投行的項目運營,因此當前不得不向成員國借調工作人員來開展業務。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主要國家通過加入亞投行,有可能對亞投行的組織結構產生影響。問題是其它歐洲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只是出資,真要想從內部改變亞投行的管理運營或幫助本國企業中標,都是很困難的。最終有可能變成只不過是賦予了中國政府亞投行的正統性而已。

美中權力鬥爭的開始

中國對於亞洲開發銀行嚴格的運營管理提出異議,認為「太官僚主義,很繁瑣,談不上是最好的」(財政部長樓繼偉)。這被外界認為是替開發中國家道出了對亞洲開發銀行的不滿心聲——「審查太嚴,要提交的文件太多,耗時太長」。

對此,亞洲開發銀行總裁中尾武彥強調,「我們也在改善手續方面的問題,盡量減輕申請負擔。但我們不會降低項目審查標準。亞投行的出現不會衝擊亞洲開發銀行的放貸業務」。

亞投行還沒有正式成立,但只要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融資對象,那麼在項目制定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與亞洲開發銀行形成競爭。圍繞亞洲各國的開發投資,將日本捲入其中的新一輪美中權力鬥爭已經開始。

撰文:編輯部 長澤孝昭

標題圖片:2014年10月24日,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備忘錄簽字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發表致辭(攝影:路透社/Aflo)

(*1) ^ 發展援助委員會,即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簡稱DAC),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屬下的委員會之一,負責協調向開發中國家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是國際社會援助開發中國家的核心機構——譯註。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歐盟 IMF 政府開發援助 ODA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G7 亞投行 AIIB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亞洲開發銀行 世界銀行 發展援助委員會 DAC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