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冈仓天心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不只局限于日本文化的传介
在“多元文化共存”成为紧迫课题的现代社会,国家或民族之间的对立依然尖锐。一百多年前,一个日本人将霸权和利权的全球争夺战比作惊涛骇浪中的双龙争珠。这个日本人就是冈仓觉三(天心,1863-1913年)。在日俄开战的1904年,冈仓来到美国,在波士顿美术馆工作,很快便成了中国日本美术部首位日本籍主任。他撰写了3部英文著作(*1),介绍日本等亚洲美术、历史和艺术思想。在这些书中,出现了两条龙,象征着对立中的“西洋”和“东洋”。
1906年,在美国出版的The Book of Tea(《茶之书》)中,冈仓写道,为了修复被双龙之争而撕裂的世界,只能寄期望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女娲”或印度的神佛化身“阿瓦塔”。在这种看似已经放弃了寻找解决方案,充满万分绝望的叙述之后,冈仓又向读者呼吁“算了,还是来喝口茶吧”。他说:“晴朗的午后,阳光照在竹林之上,泉水奏起欢快的音符,茶釜中传来滚滚的松涛声。梦中虚幻,让我们漫无边际地来空想一番美妙之事又如何?”
冈仓的这番话,是在劝诱对方走出黑暗的海洋,步入光明,来共享一杯茶。“西洋”喝的“茶”是“红茶”,其茶叶来自“东洋”。红茶是“西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在日常生活中,饮茶小憩是跨越国家和民族的大众休闲活动。享受下午茶时,在主客的互动中,存在着和日本茶道仪式共通的礼节、款待和对话。冈仓认为,对“茶的崇敬”不分西东,因此,东西方的人性早已“在茶杯中相遇”。
《茶之书》被认为是一本以茶道为主题、向国外介绍日本文化的著作。然而,书中还包含着更多的信息。在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冈仓认为两者是平等的,如果互相认同对方的价值观和文化多样性,学会相互尊重理解,那么彼此就可以获得和谐。他巧妙地运用“茶道”的知识,向世界诠释“喝茶”这种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心灵沟通。正因为如此,《茶之书》至今仍受到全球读者的喜爱和高度评价。
(*1) ^ The Ideals of the Eas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rt of Japan(《东洋的理想》)、The Awakening of Japan(《日本的觉醒》)、The Book of Tea(《茶之书》)。
西学与日本传统的结合
那么,这本书的作者冈仓觉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在日本的历史教课书中,冈仓是一个为创立东京美术学校(现在的东京艺术大学)而竭尽心力的人,从这所学校中涌现出横山大观(1868-1958年)等日本画家,他还设立了日本美术院。冈仓在促进日本近代美术发展方面,厥功甚伟。他在坚持日本传统的同时,积极推动新时代美术创造,并致力于保存和修复在“废佛毁释”运动(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打压佛教的运动——译注)中受损的古代艺术品。后来,冈仓又把活动的舞台扩展到国外。在他人生的最后10年,还在运营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中国日本美术部工作上,发挥了非凡的才能,力图在波士顿美术馆建立起向欧美介绍东洋美术的据点,为此而大力收集扩充藏品,并且培养了相关人才。
冈仓以其一生的活动和业绩而被视为“国际人”。在混沌不清的明治维新时期,他生长在横滨、福井和东京的日本桥等地,生活在商人和武士、西洋文明和日本传统混合的文化环境之中。冈仓的父亲原是福井藩的一名下级武士,后在开港的横滨代管福井藩商馆,发挥了贸易商人的才能。明治维新后,一家人搬至东京日本桥,经营旅馆和越前(现在的福井县东部——译注)物产经销店。冈仓在横滨学习英语,在东京大学从外教那里吸收西洋学问。另外,他还在日本桥接受了汉诗、南画(指日本的文人画——译注)、古琴、茶道等日本传统文化熏陶。他同时吸收西欧的近代知识和明治之前东洋的传统文化,并使两者在自己身上得到协调融合。
冈仓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文部省(现在的文部科学省),在国家建设时期的美术行政工作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并成为东京美术学校的第二任校长。冈仓看似一帆风顺的人生,却因为和自己的上司九鬼隆一的夫人初子陷入爱河而给家庭生活蒙上了阴影,并与试图引入西式教育的这位新领导产生了冲突。最后,冈仓辞去校长一职。在发生“美校骚动”(*2)后,冈仓和一些辞了职的画家、雕刻家、工艺家们一起创立了日本美术院。尽管他们满怀理想,但横山大观、菱田春草(1874-1911年)等人尝试的“没线描法”这种新的绘画风格被批为“朦胧体”,日本美术院的经营不断恶化,陷入了困境。
(*2) ^ 因反对冈仓辞去校长一职,东京美术学校的大部分教授提交辞职信,从而引发了学校骚乱。
应该在21世纪受到重新评价的思想家
为了寻找未来的出路,冈仓前往印度。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去见印度教僧侣斯瓦米·维帷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年)。此人在芝加哥的万国宗教大会上提倡“宗教和谐”,得到信徒的推崇。维帷卡南达向西方世界展示古印度各宗教的真理,认同东西方思想所具备的普遍性,希望两者之间能进行交流。大概正是这种和谐共处的思想,让力图将日本美术传统和西洋美术技巧融合创新的冈仓产生了共鸣。冈仓在《茶之书》中写道:“得道之人可以在象牙色瓷器的琥珀色液体中体验到孔子甘美的寡默、老子的辛辣讽刺、释迦牟尼本人的神圣之香气”。将儒教、道教、佛教融为一体的“茶”之神髓,在于不独一派而包容各种思想的多样性。
冈仓还与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年)交往甚密。泰戈尔生于Calcutta(现在的加尔各答),用孟加拉语创作诗歌、戏剧和小说,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印度近代文化的代表人物。泰戈尔遍访各国,努力介绍印度文化和思想,提倡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冈仓和聚集在泰戈尔身边的当地艺术家们进行交流,这些人都试图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他们的民族主义意识让冈仓产生共鸣。
在西洋文明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时代,冈仓和维帷卡南达、泰戈尔一起,成为代表亚洲的知识分子,向西方社会传达母国的艺术、宗教、历史、生活文化等传统文化,并寻求对方的理解。通过艺术和宗教,他们强调东西方文化中的普遍性,希求开展健全的交流,相互尊重,达到和谐。这是三人的共通点。
冈仓在印度将“日本美术”的起源定位在“亚洲”。以此为基石,从波士顿向世界传播“日本”的文化和思想。开始了波士顿美术馆的工作后,他便将美国比作“位于西洋和东洋之间的家”。冈仓倡议收集优秀藏品并开展相关艺术鉴赏活动,认为这对于“西洋和东洋相互间的深入理解”具有重大意义。所谓的“位于西洋和东洋之间的家”,并不单纯是地理上的意思,同时还表示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相互理解融合之处。冈仓经营理念的根基就是要将波士顿美术馆变成这样一个场所。他带领日美工作人员共同奠定了东洋美术部门的基础,培养出的美国策展员们进入美国各地的美术馆,尽力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
冈仓最后的作品是歌剧剧本The White Fox(《白狐》)。这是一个以“信太妻”传说(*3)为题材的故事,表达了母爱和别离的悲伤这种带有普遍性的主题,并用歌剧这种西洋文化形式创作。狐狸Koruha和保名之间出生的孩子,成了连接两个互不相容世界的奇迹般的存在。Koruha留给这个孩子的魔法珠预示着两个世界的和谐未来。这个魔法珠与《茶之书》中双龙竞相获取的珠子交相呼应。
冈仓离世已逾百年。如今,群龙还在波澜万丈的海上激烈地争夺霸权和利权。世界陷入愈发混沌的深渊,对于长期的文明冲突造成的荒芜,我们依然束手无策,没有找到修复的方法。正式因为置身这样的现状之中,我们才更加应该重温冈仓觉三的思想,在国家和民族的对立愈发尖锐的现代社会,他的智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了。标题图片:冈仓觉三(天心)。1904年于波士顿美术馆(图片提供:茨城大学五浦美术文化研究所)
(*3) ^ 信太之森的狐狸化身为“葛叶”姑娘,与安倍保名结婚并生育一子,原形暴露后返回了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