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隆盛:为明治维新鞠躬尽瘁的末代武士(Last Samurai)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西乡隆盛(1828~1877)是为推翻幕府与实现明治维新鞠躬尽瘁的维新三杰之一。明治维新后,西乡作为西南战争(*1)的逆臣自杀身亡,但在1889年(明治22年)获得恩赦予以恢复名誉。今年是明治维新的150周年。
本想投水自尽却保住一命
1854年(安政元年),时年26岁的西乡隆盛初次见到第11代萨摩藩主岛津齐彬。当时的西乡还是一个负责确认道路、桥梁施工及大米生产情况的下级官员,他跟随岛津齐彬(当时45岁)来到江户(江户即现在的东京——译注)参谒,获得庭方役(与幕府御庭番(*2)相仿的联络人员)的职位。西乡曾多次向藩内提交关于农政的意见书,引起岛津齐彬的注意。西乡曾与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的心腹、主张尊皇攘夷论的藤田东湖,以及福井藩主松平庆永的亲信、提倡国家门户开放论的桥本左内等一流精英交往,并受到强烈震撼。
西乡在短时间内构筑起以水户藩为中心、连通他藩武士的联系网,同时凭借自身坦率多情的感性性格,赢得齐彬的深度信任。不觉之间,西乡就成为了齐彬身边的建言献策之人。然而1857年,与齐彬私人关系十分亲近的阿部正弘去世。阿部是江户幕府的首席老中(*3),曾竭力推举齐彬就任藩主。仿佛追随阿部一般,齐彬在翌年猝然离世,萨摩藩的未来被托付给齐彬的弟弟久光。以此为契机,握有幕府实权的保守派大老(*4)井伊直弼开始大力镇压改革派。
西乡隆盛失去后盾,处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悲叹之中的西乡决意徇死,却被当时主张尊王攘夷的京都清水寺成就院住持月照说服,一同逃往鹿儿岛。但后来绝望的二人在锦江湾投江,月照溺水身亡,西乡却奇迹般地苏醒过来。
表现西乡生死观的“敬天爱人”
保住一命的西乡曾被先后流放至奄美大岛和冲永良部岛,经历过两段海岛的流放生活。尽管流放生活中穿插有短暂的中断,但仍占据了西乡31岁到36岁的大约5年岁月。西乡在奄美大岛时被允许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甚至在当地娶妻。后来由于违背约定触怒藩主久光,西乡又被流放到冲永良部岛,关押在禁闭室中,过着囚犯的生活。然而,西乡在第二次的海岛流放生活中获得了充足时间来深刻回顾此前的人生。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意志坚定的“大人物”。
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确实恐怖。但评传《西乡隆盛 不与人争,誓与天斗》的作者家近良树(大阪经济大学特聘教授)却指出:“西乡不就是一个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死亡恐惧的人吗?他一生曾目睹许多自己敬爱之人的死亡,双亲自不用说,还有他敬之如师的赤山靱负、东湖、虎寿丸(齐彬的第五个儿子)、齐彬及月照。或许对西乡而言,死亡并非如我们所想那样可怕,在某种意义上,死亡只是一种能与自己敬爱之人重逢的感觉。”
“因为还有未完成的使命,所以上苍保住了我的性命。一旦使命完成,上苍自会夺走性命吧。在上苍让我活下来这段时间里,我还有一些必须完成的使命。”家近良树说,或许西乡就是这么想的吧。这种想法与他后来的“敬天爱人(尊重上苍,关爱他人)”的口号交相呼应。由此可以看出西乡隆盛鲜明的生死观,即人不应在自身层面对生死问题议论纷纷,应将一切交由上苍决定。
(※3)^ 老中:江户幕府的官职之一,是辅佐将军、总理全部政务的最高官员——译注
(※4)^ 大老:江户幕府的官职之一,是辅佐将军实施政治的幕府的最高官职,非常设,必要时在“老中”之上设置1名——译注
兵不血刃地成功攻入江户城
1864年(元治元年)3月,时年36岁的西乡隆盛与久光和解后,作为萨摩藩的军赋役(军队的司令官)回到政局的前台——京都。他迅速得到重用,在同年7月的“蛤御门之变”中将长州藩势力驱离京都,于同年10月官位高升至仅次于家老(江户时代在大名家中统管藩政的重臣——译注)的“侧役”。对西乡而言,蛤御门之变是他初次率兵打仗的战斗体验。此后,西乡担任征长军实际上的参谋,统领着变为维新政府军的倒幕派。
西乡还致力强化与长州藩的关系,主导了随后始于“鸟羽伏见之战”的戊辰战争(*5)(1868~1869),并在1868年3月攻入幕府军的大本营江户城。西乡未率领一兵一卒,仅在寥寥数人的陪伴下进入江户城。在众多旧幕府的将士的环绕之中,西乡随时可能被杀害。他按照自己一贯的行事作风,提前做好事无巨细的周密计划,包括一旦事情有变就将江户全城焚为焦土。最后,在幕府大臣胜海舟等人的努力下,西乡“兵不血刃”地成功夺取江户城,为维新政府军取得了对旧幕府军战斗的胜利。
家近良树指出,“西乡的这种处理方式,是维新三杰中的另外两人——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家近良树断定,“如果没有西乡,恐怕明治维新就不能实现了吧。正是因为存在西乡这样的人,我们才会善意评价明治维新。维新通常都是伴随着血雨腥风的权力格斗场。如果没有西乡的话,或许后世的人们就不会对明治维新采取如此豁达的态度了吧。作为政治家,西乡远不如大久保,但从宏观角度看,西乡怀有大久保所不具备的大仁大爱。”
末代武士(Last Samurai)的风貌
明治新政府成立后,西乡于1871年(明治4年)担任参议(现在的阁僚),1873年(明治6年)5月成为陆军大将。然而在征韩论争(*6)中败北后,西乡于同年10月向政府递交辞呈,回到鹿儿岛。在故乡,他过着投身农业、热爱狩猎的生活,与此同时被志同道合的人士推举为反叛军头领。1877年(明治10年)西南战争爆发,在攻占熊本城的战斗中失利而最终败北,于鹿儿岛的城山自戕,终年49岁。
美国电影《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2003年上映,由爱德华·兹威克导演)中有一个令人联想到西乡的角色——不平士族的首领胜元盛次(渡边谦 饰)。影片中的纳森·阿尔格兰(汤姆·克鲁斯 饰)大尉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为了向日本新政府军传授西洋战术来到日本。在这里,苦于骑士精神消亡的纳森与直面“武士道”沦丧的胜元相遇,两个怀有相同烦恼、同样失魂落魄的人惺惺相惜,彼此共鸣。
明治政府在1876年(明治9年)颁布废刀令,从武士身上夺去“武士之魂”,但武士对待主公的忠义、礼节、正义等精神却留存到现代。日本教育家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写道:“虽然没有一个明确定义,但武士道在今天仍是这个国家的鲜活灵魂与原动力”,所以在现代日本,有强烈进取心且贯彻自身信念的人,有时也被称为“武士(SAMURAI)”。
由胜元率领的叛乱士族仅持有长刀和弓箭,而实施镇压的新政府军则装备有当时最新式的加特林机枪(自动式机枪)等现代兵器。叛乱士族向新政府军发动突袭后壮烈牺牲。杀掉对方时直视对方的双眼是武士的作战方式(武士道),现代兵器在从远距离击倒敌人的同时,也将武士道一同粉碎。即便肉体遭到粉碎,精神仍长存于世。《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就是这样一部与武士道精神共鸣的作品,或许所有的日本人都会认为它描绘了西乡作为末代武士死于西南战争中的风姿吧。
采访、撰文:长泽孝昭
摄影:草野清一郎
标题图片:明治维新的指导者西乡隆盛(藏于国立国会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