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与日本人

日本的文身及其历史

社会 文化

日本的文身经历了出现与消失的不断反复,其形式与审美在江户时代获得极大的发展。本文将追溯考察一下文身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文身师,远渡重洋,大展身手

另一方面,有些来日本的外国人,将文身当做“日本特产”。登基前的乔治五世(伊丽莎白女王的祖父)、俄国的尼古拉二世等都曾在日本文刺,这些可在记录与证言中得到确认。而且,由于英美的报纸刊登了海军士兵和游客讲述的在日本文身的经历,人们开始对此发生强烈的兴趣。而满足了这些人好奇心的,就是远渡重洋的日本文身师们。

当时日本国内的文身师,表面上有的是做“招贴画”生意的,就象现在的广告牌制作商;有的是开“灯笼店”的。他们是在暗地里从事文身生意。其中有些人渴望更加自由的工作,便远渡香港、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英国和美国等地。这些有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活跃在英美的日本文身师的情况,在小山腾及其之后的笔者的研究中都有详细的阐述。

远渡海外的文身师,他们的顾客多为客船乘务人员和乘客,因此他们或在港口附近开店,或租借酒店的房间做为工作场所并辗转于各地。例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名曾在伦敦和纽约工作、名为Yoshisuke Horitoyo的文身师,对报社记者称,自己也曾到中国、香港和巴黎等地工作,还特别谈到在香港时,曾给菲律宾的第一任总统阿奎纳多刺过文身。

住在长崎的文身师O.Ikasaki的刺青底图图册。20世纪初,Horiyoshi Ⅲ收藏

尽管日本文身师凭借精湛的技艺获得了颇高人气,但大部分顾客想要的不过是一些轻而易举即可完成的小文身,少有日本那样的能长期光顾的客人,所以文身师们的技术似乎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下一页: 二战后,文身开始向普通人的时尚转变

关键词

艺术 文化 文身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