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与日本人

日本的文身及其历史

社会 文化

日本的文身经历了出现与消失的不断反复,其形式与审美在江户时代获得极大的发展。本文将追溯考察一下文身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复活,在世界上独放异彩

经历了战国时期,日本迈入了社会安定的江户时代,文身的历史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一些文献中又开始出现了有关的记述。比如,妓女与客人之间,以切掉小指,或在身上刺入对方的名字等方法,以示永远相爱。后来,文身在侠客之间也作为他们互表诚信誓约的方式而流行起来。

丰原国周的《东京之花 尾上菊五郎》(Aflo)

此外,文身亦受到从事建筑、祭典活动等的准备工作,并同时担任街道内消防救火任务的“鸢”(yuān)和专事递送书信、钱款和货物的“飞脚”的喜爱。他们工作时身着服装会带来诸多行动不便,因此常常只系一条兜裆布。而对裸露肌肤感到抵触的这些人,便在身上刺入文身。于是,社会上形成了“‘鸢’必有文身”的固有观念。对于没有文刺的年轻“鸢”,街道里有钱势的人还会集体出钱供其文身。奋战在火灾现场的“鸢”,在江户时代是“帅气、潇洒”的象征,因此,鸢的文身对他们居住的街道来说,也是一种体面和骄傲。

“鸢”们刺入的文身图案大多为龙,据说是因为相信龙会兴云降雨,能在冥冥之中保佑自己。随着这种需求的增加,文身也从一开始的简单文字和图案,日益变得复杂,文身部位也不断扩大。这也促使了日后文身师的诞生,出现了专门为人文身刺青的职业。

歌川国芳的《武者绘 通俗水浒传 浪里白条张顺》(Aflo)

在大众文化的世界中,刺着文身的侠客作为“锄强扶弱”的理想形象开始被画入浮世绘,并迅速成为人们仰慕的对象。19世纪上半叶,浮世绘画家歌川国芳,将中国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全身都绘满文身,大获好评。歌川国贞等人随后发表了刺有文身的歌舞伎演员的浮世绘,也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这一潮流反过来又影响了歌舞伎,在《白波五人男》(1862年)等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穿起了带有文刺花纹的内衣。在浮世绘和歌舞伎的进一步刺激下,原本就在不断扩大的文身部位,此时更是扩展到了全身。

三代歌川丰国(歌川国贞)的《青砥稿花红彩画 白波五人男 滨松屋》(Aflo)

下一页: 明治政府,严格限制文身

关键词

艺术 文化 文身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