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禅宗的世界

脑科学最前沿巡礼——飞速发展的冥想研究

文化

为什么坐禅和冥想被认为有益人们身心健康?飞速发展的脑科学逐渐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

她身着紧身衣快速走动,一一纠正那些头晕脑胀的女士们的轻微手部动作、芭蕾舞鞋的摆放方式。她名叫村野KOZUE(化名,27岁),在东京都内一家训练馆指导芭蕾训练。学员们谁都不会想到,身形小巧的她,曾经是一名声名狼藉的问题少女,曾因精神崩溃而患上了暴食症。

冥想就是酷刑?

去京都参加了一次为期十天的冥想集训,成为她人生的转机。她是在母亲的朋友推荐下去参加的,集训虽然采用的是当初促使佛陀顿悟的冥想法,但冥想集训并不涉及佛教。基本功就是“沉默的修行”。智能手机自然被禁止使用,参加者之间的交谈和对望也被禁止。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中午十二点以后禁止进食,一直到晚上九点,每天大约打坐十个小时。一开始她觉得这不就是酷刑吗。

“但和少年鉴别所(*1)的单间相比,大家一起修行,在精神上很轻松”。于是她不断延续参加十天课程,打坐、清扫,还加入为大家做饭的志愿者队伍。“起初我觉得周围的人都在假扮好人,但后来发现大家真的就是好人,很吃惊。”有一天她突然才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以正常饮食的状态生活了好几个月了。

用冥想来抑制压力激素

证实坐禅和冥想对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有疗效,这还是最近的事情。其中,麻省大学医学院(沃斯特)分子生物学家卡巴金(Jon Kabat-Zinn)居功至伟。卡巴金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冥想实践者,他把冥想技术从佛教理论中单独剥离出来,改造成为一套为期8周的课程,命名为“正念减压疗法(MBSR)”。1979年该课程开始应用于慢性疼痛病和精神压力大的患者。到2011年,共有1.9万多位患者完成了该课程的训练,其疗效获得认可。这一事实引起全世界关注。这十年来,把冥想作为脑科学前沿舞台开展的研究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通过正念训练或坐禅提高注意力,大脑会变得更加活跃。这样一来,右脑的背外侧前额叶机能也会活跃起来。这将使人的心理变得强大,免疫力得到提高,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记忆力和工作效率。据说,抑郁症患者的大脑这部分机能很不活跃。相反地,如果人处于抑郁状态,负责情绪的杏仁核就会活跃起来,容易分泌出被称为皮质醇的压力激素。而冥想,也有使杏仁核缩小的作用。

在坐禅大国日本,以京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为中心,也涌现出一些年轻研究人员,他们探索试图解开坐禅和冥想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即便长大成人大脑也还会变化

藤野正宽

我们拜访了藤野正宽先生(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他现正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深造,是走在日本冥想脑科学研究最前沿的人。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医药公司工作了7年。但我开始感到,如果自己都不健康,那就谈不上为世人的健康做出什么贡献了。”

正好那时,藤野参加了一个为期十天的冥想集训,亲身体验到冥想是有益于自身健康的,而且注意到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对冥想的印象之间存在差距。于是,他觉得“现在该做的事情不是上班”,便向公司提交了辞呈,重新回到京都大学,开始真正开展冥想脑科学研究。

“冥想研究飞速发展,其背景是‘神经可塑性’的观点已经形成。也就是说,即使长大成人,大脑仍保持会变化的特性。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认为长大成人后大脑就丧失了变化的特性而固化了,这在脑科学的世界里是个定论。但是,随着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来测评大脑机能的研究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发现成年人的大脑仍然保持着变化的特性。2004年,有‘冥想脑科学研究第一人’之称的Richard J. Davidson证实,通过冥想成年人的大脑也会发生变化。”

(*1) ^ 少年鉴别所,在日本指将家庭法院送来的少年收容后,根据医学和心理学等专门知识对其身心状况及性格进行鉴别的国家设施。

下一页: 大脑过度待机会产生担忧

关键词

科学 宗教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