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出怪兽哥斯拉的日本“特摄”

怪兽片和日本的独特拍摄手法

文化

冰川龙介 [作者简介]

“特摄片之神”圆谷英二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拍摄手法:使用微型模型和怪兽人偶服装进行拍摄。日本的特摄片文化深受国内外影迷的喜爱,本文将回顾其历史,并探索其独创性和今后的发展潜力。

有别于海外的日本哥斯拉诞生思路

“特摄片”中运用的“匠心”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特摄片的始祖《哥斯拉》是1954年东宝株式会社制作的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巨大成功。从策划到公映只花费了半年时间,担任特摄制作的圆谷英二为了能在短期内完成拍摄,不得不放弃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外在拍摄巨型生物时的惯例手法――定格动画。取而代之的是这样的拍摄手法:“让身穿哥斯拉怪兽服装的演员,在用微型模型布置的城市风景中进行演出”。

1954年圆谷英二导演作品《哥斯拉》,以《哥斯拉60周年纪念数码重刻版》的形式再次王者归来,正在公映。这让新老影迷十分欣喜 (c)TOHO CO.,LTD.

人们担心“(这样的制作)会不会显得很廉价?”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超过100公斤重的哥斯拉怪兽服装看上去重量感十足,粗糙坚硬的树脂表皮也充满了丰富的质感。如果需要表现张嘴等面部表情,就使用被称作“吉尼奥尔”的小型手动式哥斯拉,如果要拍摄怪物踩踏高楼林立的街道的场景,就使用只有下半身的哥斯拉。分门别类,物尽其用,这样的灵活区分使用起到了加深、夸大印象的作用,哥斯拉狂暴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逼真感,“简直就像活的一样”。

《哥斯拉60周年纪念数码重刻版》中的一个场景
(c)TOHO CO.,LTD.

用“光学合成”手法对胶卷进行加工,将特摄舞台上的哥斯拉和实景拍摄中的难民合成一体,这样就把观众带入了电影的世界里。在哥斯拉口中喷出高温火焰的镜头中,背鳍上的光芒和火焰是采用动画白描手法画出来的,带给观众的感觉不仅仅是“恐龙变大了”,成功地夸大了怪物的存在感,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恐惧感。

在国外,“恐龙的复活”、“野生动物巨型化”是电影的主流,较多倾向于现实主义风格。与此相对,日本的怪兽哥斯拉则更多展现发光、放射光线等“科学方面的超能力”,这一点也是与国外怪兽片大相异趣之处。用“看上去像实物”的怪兽服装和微型模型来再现怪兽活动的幻想世界,再利用多种特摄技术的组合以及构图技巧,多管齐下,用心演绎,便营造出了强大的特摄效果。这种“真实但却并非实物”的反差成为刺激观众想象力的触媒,反而催生出比看到实物还要强烈的惊愕感觉。这就是日本“特摄”的理念,也是其魅力所在。

下一页: 在电视荧屏上发展起来的特摄片文化

关键词

特摄片 GODZILLA 圆谷英二 微型模型 奥特曼 哥斯拉 怪兽 新世纪福音战士

冰川龙介HIKAWA Ryūsuke简介与署名文章

动画和特摄研究专家。明治大学研究生部客座教授。1958年生。结合IT工程师经历,从包括技术层面在内的综合性视角,对动画与特摄等影像文化展开研究与评论。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