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 逝世后半个世纪的重新发现

追寻小津安二郎的足迹

文化

1963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导演在他60岁生日这天溘然长逝。此后50年来,他的作品被以各种方式无数次解读。究竟是什么令学者和电影人如此痴迷?本文将概述对小津电影评价的历程,探索小津电影的魅力所在。

2013年12月12日,这一天是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诞辰110周年,同时也是大师逝世50周年。许多影迷都知道,他正好在60岁离世。这个小插曲常常被当做这位在画面上追求严密构图的电影创作者的象征。而且他在自己去世前几年,曾住在美丽群山环抱的长野县的山庄里创作剧本,甚至还在日记中留下了一些预言自己60岁去世的话语。和拥有诸多豪爽传闻的黑泽明(*1)不同,这段逸事正符合在电影上一味追求精致的小津的一贯作风。

如何评价小津电影

《麦秋》(1951年)也好,《东京物语》(1953年)也好,你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里看到了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将小津成熟期的众多代表作视为日本的表象。的确,他的电影里可以看到居住在日式木结构房屋里的日本家庭的面貌,日本人的举止态度和生活习惯被细腻地刻画出来。

女儿的婚事,年迈双亲的死别,几代人之间由于人生观不同而产生的家庭纠葛……。与作品同时代的观众们大抵也没有怀疑过这种“透过小津电影看到的日本”的视角。在小津去世后,这样的评价也基本上固定下来了。

1977年在美国出版翌年译成日语的唐纳德・里奇(*2)的著作《小津(Ozu)》、佐藤忠男(*3)的大作《小津安二郎的艺术》(1978年)正是这一主流评价的代表作。里奇选取《东京物语》中表现的日本传统家庭的解体这一现象作为主题,也证明了这一点。

(左)《东京物语》 导演:小津安二郎(1953年),图片提供:松竹株式会社;(右)《东京物语 全新数码刻录版》 蓝光版已上市,4935日元 发售、总经销:松竹 ©1953/2011 松竹株式会社

在小津的电影中,镜头不会晃动,也不会移动。小津从不采用仰角和俯瞰这类“印象式”的构图,

总是指示摄影副导要把摄影机安放在稍微低一点的固定位置。镜头也只用一支50mm的镜头。由于采用了这样的拍摄手法,在当时小津的电影就常常被认为“过于单调”。甚至他所在的松竹大船摄影所的年轻工作人员也大都觉得,小津是一个“总是制作同样风格电影的老成的大师”,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与黑泽明和沟口健二(*4)相比,小津电影介绍到国外要更晚。而且,在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小津的作品。领导了法国新浪潮(*5)运动的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6)在首次接触小津作品时,也只是觉得,这是用一架软弱无力的摄影机拍摄的一群软弱无力的人们。

(左)《麦秋》 导演:小津安二郎(1951年),图片提供:松竹株式会社;(右)《<旧日电影 松竹DVD集锦>麦秋》 DVD已上市,2800日元 发售、总经销:松竹,©1951 松竹株式会社

发现小津——不走寻常路的电影人

然而,小津的电影果真是缓慢又无力的电影吗?果真将“日本的美”表象化了吗?1983年出版的莲实重彦(*7)的《导演 小津安二郎》针对上述质疑作出了反驳。他一面援引电影中的具体画面,一面论证道,带有小津标志的低位摄影法,以及对出场人物眼神的交流,不仅是对典型日式风格的探索,更是对电影这一文体的激进式革新。

(左)《秋日和》 导演:小津安二郎(1960年),图片提供:松竹株式会社;(右)《秋日和 全新数码刻录版》 蓝光版, 2014年3月7日发售, 4935日元 发售、总经销:松竹,©1960/2013 松竹株式会社

的确,后期的小津作品越看越觉得里面的蒙太奇十分奇妙。一般来说,电影中的两个人物对话时,眼神的交流方式有某种特定的“文法”,然而在小津的电影中,一方面对这种“文法”运用得十分驾轻就熟,一方面又会在某个瞬间特意脱离这个文法。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分外惊奇。

恰好在那一时期,世界对小津的关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饱含着对小津作品敬爱之情的维姆・文德斯(*8)的纪录片电影《寻找小津(日文名:东京画)》(1985年)也是在这一时期上映的。

此外,此前不曾引起人们热议的一部分早期作品也重获瞩目。在包括无声影片在内的小津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津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吸收了当时好莱坞电影的风格,可以看见一种生动鲜活的模仿。例如,《非常線之女》(1933年),这是曾经倾心于美国电影的小津拍摄的唯一一部警匪电影。后来在沟口健二的电影《西鹤一代女》(1952年)中扮演忍气吞声的女人的女演员田中绢代(*9),在这部影片中饰演了一个身穿华丽晚礼服、游走在黑夜世界的女人,有时甚至还要舞刀弄枪。

(左)《非常线之女》 导演:小津安二郎(1933年),图片提供:松竹株式会社;(右)《<旧日电影 松竹DVD集锦>那夜的妻子、非常线之女》 DVD已上市,2800日元 发售、总经销:松竹,©1930/1933 松竹株式会社

电影这种艺术,就是要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产生超越国境的影响力。深受美国电影影响的小津早期作品获得关注,这件事将会让人们注意到二战后小津作品形成的独特风格与初期作品有多么大的反差。

时代生活者——小津

为了探寻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小津这个人以及他生存的时代做一番探究。

文化史学家田中真澄(*10)的出现,使小津研究另辟蹊径从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深度。田中不厌其烦地进行彻底的文献调查,成年成月埋头查阅旧报纸和旧杂志。自他的第一本编著——《小津安二郎发言全集1933—1945》(1987年)问世以来,田中成功地将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先锋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生涯和作品,整合为一个“世界”提示给了世人。

田中挖掘出了关于小津的各种各样的话题,尤为引人瞩目的是,1937年至1939年期间小津以陆军士兵的身份来到中国大陆这个事实。小津在军队中并没有被当做文化人加以优待,而是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徘徊在生死线上。他作为加害者的一员,一定已经对战争深恶痛绝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田中在阅读了数量庞大的文献后得出了这个结论。田中给了读者这样一个印象:如果没有这一事实,也就没有战后那个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者小津了。

如前所述,小津是一位贯彻了极为独特的美学观念的电影创作者。不过,虽说如此,他也不能脱离时代来工作。田中的文章以一种严肃的态度阐明了这一事实。田中不喜欢学术场合,经常以“在野学者”的身份做研究,他的大多数著作至今没有被翻译成外语。

取之不竭的小津魅力

自那以后直到现在,在日本又有许多人出于对小津这个人的关心与兴趣,发表了许多相关著作。2013年年末,更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这种观点认为小津与画坛大师深入交流,吸取平面设计的感觉,写作出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文字,拥有色彩专家具备的出色感觉,所以将小津看成是“后现代主义者(ultra-modernist)”,并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小津的生平和作品。这一研究成果通过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影视中心举办的展览《小津安二郎的图像学》(Iconography of Yasujiro Ozu)展示了出来。在电影这一动态艺术中,这种静止的艺术是如何给予小津养分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2012年,英国电影杂志《影像与声音(Sight & Sound)》对全世界358位电影导演进行投票调查,结果《东京物语》位列世界电影名作的第一名。这件事本身的确令人高兴。不过把这一荣耀的桂冠只授予《东京物语》,导致这部电影被特权化,这就让人觉得有点美中不足了。小津的所有电影在整体上其实是一部作品,是一个具有永恒话题的多面体。他的魅力源泉或许永远都没有穷尽之时吧!

图片提供:松竹株式会社

(写于2013年11月29日)

图片提供:松竹株式会社

(*1) ^ 黑泽明(1910-1998) 日本引以为自豪的电影大师。代表作有《七武士》《罗生门》《乱》等30部作品。

(*2) ^ 唐纳德・里奇 Donald Richie(1924-2013) 美国电影评论家、电影导演。积极地将日本电影介绍到欧美。

(*3) ^ 佐藤忠男(1930-) 电影评论家、亚洲电影研究的先驱者。现在任日本电影大学校长。

(*4) ^ 沟口健二(1898-1956) 电影导演。以独特的纪实手法描写被虐待女性的生活而闻名。代表作有《祇园姐妹》《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近松物语》等。

(*5) ^ 法国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电影运动。重视即兴演出和影像的主体性,是年轻电影创作者试图打破传统电影手法的尝试。

(*6) ^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 法国电影导演。凭借长篇处女作《四百击》成为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其他作品有《朱尔与吉姆》《两个英国女人和一个法国男人》等。

(*7) ^ 莲实重彦(1936-) 法国文学家、电影评论家、原东京大学校长。在立教大学讲授《电影表现论》,对后来走上电影导演之路的黑泽清、青山真治、周方正行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8) ^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1945-) 德国电影导演。被称作“公路电影的旗手”,代表作有《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柏林苍穹下》等。

(*9) ^ 田中绢代(1909-1977) 日本电影史上的代表性女演员。屡次出演小津电影,如《风中的母鸡》等。主要电影作品有《爱染桂下情》《西鹤一代女》《望乡》等。

(*10) ^ 田中真澄(1946-2011) 电影学家、文化史学家,研究小津的最高权威。主要著作有《去小津安二郎那里——现代主义电影史论》《周游小津安二郎》等。

小津安二郎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黑泽明 唐纳德・里奇 弗朗索瓦・特吕弗 沟口健二 法国新浪潮 维姆・文德斯 田中真澄 咖啡时光 侯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