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 风行世界

萌遍北京的“日本动漫”

财经 文化

日本的亚文化在中国也颇具人气。中文里有个独特的创新词叫做“动漫”,是动画与漫画的总称。笔者通过探访在北京著名高校内举办的“日本动漫”相关活动,试图揭开这股强大热潮的秘密。

中国最大的高校动漫同人志展销会

2012年5月13日,一年一度的同人志展销会——“2012年帝都第五届临界动漫文化节暨同人交流会”在北京著名高校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拉开了帷幕。这一活动由该校的社团组织——“临界动漫协会”主办,今年已是第9届。据称这是由大学社团主办的中国国内最大规模的同人志展销会,来自校内社团,甚至香港、台湾地区的100多个团体参与了展销活动,约有1万人(主办方公布数据)到场观展。

临界动漫文化节暨同人交流会现场的参观者

前来观展的动漫爱好者指望的是弄到只有这里才有的为之痴迷的作品和动漫的衍生产品。其中大部分是利用日本的动画、漫画和游戏角色创作的二次作品,几乎与原作如出一辙的精美海报、日历和插画集的销售火爆。尽管存在版权问题,但我感到如同每年在东京举办两次的全球最大规模的同人志展销会“Comic Market”一样,权利归属方为了促销而默认了这种做法。

“日本动漫”和爱国思想分属不同层面

我向参观者询问为何喜欢日本的动画和漫画,得到了以下的回答。

“日本动漫业很发达。无论是技术、故事性还是配音人员的水平都很高,非常吸引人。”

“日本已经形成了从漫画到电视动画、电影、出版、动漫产品的一条产业链,这很厉害。中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从这些内容中了解到了日本人的认真、体贴和团结精神等优点。”

“国产动画片大多是为幼儿创作的。主人公往往是小孩子,故事情节也比较单调,所以年轻人都不感兴趣。”

“中国的动画片如果缺乏教育性和道德性,大多无法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不能在电视中播放。因此,中国动画片往往以比较保险的古典故事为主题,受到传统的束缚,缺乏创意。”

也是由于参观者以核心粉丝为主之故,会场上听到的几乎都是赞美之词。当我问到“你们在学校里学习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和爱国主义,为什么还会喜欢日本动漫?”时,有人回答“历史归历史,但文化就是文化嘛”“爱国思想肯定有,但个人爱好是另一回事”。

看日本动画长大的“80后、90后”

回望中国动漫热的历史,改革开放后在上世纪80年代播出的手塚治虫的《铁臂阿童木》可谓是一部先驱作品。此后直到进入21世纪后的头几年,又相继播出了《哆啦A梦》《聪明的一休》 《名侦探柯南》 《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多部日本动画片,征服了无数少儿观众的心。

诞生在这个时代的正是在中国被称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是作为“小皇帝、小公主”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一代,也是购买力和个性都很强的新一代。据说他们占到了中国13亿人口中的大约3、4亿人(20-30%),人们认为,其中不少年轻人都成了日本动漫的狂热粉丝。

然而在2006年,中国有关部门以避免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和振兴国内产业为由,要求各级电视台禁止在黄金时段播出境外动画片。

即便如此,中国有句俗话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日本动漫通过盗版音像制品和网上的非法视听渠道得到迅速传播。如今,“宅男”“宅女”(词源为日语的御宅)、“Cosplay”(角色扮演)、“萌”(对少女角色等对象的喜爱)等来自日本的动漫用语在中国也被广泛使用。

下一页: 色情属于禁区

关键词

流行文化 御宅 动画 漫画 游戏 清华大学 北京 动漫 日本动漫 临界动漫文化节 同人交流会 女仆咖啡馆 和泉将一 小林小百合 宅男 宅女 特萌 角色扮演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