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边谦:“哥斯拉的咆哮令世界震撼”

文化

渡边谦是活跃在日本和美国电影界的演员。好莱坞提拔英国新锐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执导影片《哥斯拉》,渡边谦为我们款款而谈他出演这部影片的理由以及60年前诞生于日本的怪兽哥斯拉所传承的意义。

渡边谦 WATANABE Ken

1959年出生于新潟县鱼沼市。1979年进入戏剧团“圆”。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同时,也在伊丹十三导演的《蒲公英》(1985年)等电影中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1987年的NHK系列电视连续剧《独眼龙政宗》确立了他人气演员的地位。2003年12月,汤姆·克鲁斯共同出演的影片《最后的武士》上映,成功进军好莱坞。凭借这一作品,他获得2004年第76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此后,他相继出演《艺妓回忆录》(2005年)、《硫磺岛来信》(2006年)、《盗梦空间》(2010年)等多部备受瞩目的好莱坞影片。主演的日本电影,有关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症的电影《明日记忆》(2006年)、根据山崎丰子以日本航空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不沉的太阳》(2006年)等。2013年在李相日导演的作品《不可饶恕》中担任主演,该影片翻拍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经典西部片。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东日本大地震的灾区救援活动。2014年3月在宫城县气仙沼开设了沙龙咖啡馆“K-port”。

《哥斯拉》(加里斯•爱德华斯导演)自2014年5月在美国上映以来,在世界62个国家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可谓大获成功。作为最后第63个公映的国家,该片于7月25日在日本上演。渡边谦在影片中扮演科学家芹泽猪四郎博士。这个角色也表达了对1954年版日本电影《哥斯拉》(本多猪四郎导演)中的芹泽博士(平田昭彦饰演)的敬意,这个版本的哥斯拉讲述的是人们对核武器的恐惧。

哥斯拉那无法抗拒的“震颤”才是“神的启示”

渡边出生于1959年,虽然是“看哥斯拉电影长大的”,不过据说直到决定出演《哥斯拉》,他都从未思考过哥斯拉究竟是什么。

“这次我饰演一位科学家,所以我花费了很多时间来思考究竟应该用怎样的视角来看待哥斯拉。哥斯拉从来不说话,你不知道它在想什么。它稍有动作,城市就遭毁灭,断壁残垣堆积如山。它不是为人类逻辑所支配的生物。当第一次全身出现于屏幕,它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咆哮。那震天动地的吼声引发无法抗拒的震颤,它不同于虚张声势威吓对方的犬吠之声,犹如悲切的呐喊,是人类所无法控制的,再进一步说,就是犹如自然灾害(的象征),或是神灵的启示。我感觉那咆哮声像是在怒斥我们人类。”

“人类社会非常复杂,国家之间的问题、人际关系等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在这样的背景下,哥斯拉的轰鸣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生存方式并自我寻求答案。它是灵魂上的震颤,所以很容易超越国境,引起共鸣。”

虽然有些强人所难,我还是执意让渡边先生用一句话来概况哥斯拉的魅力和本质。

“‘恐惧’、‘畏惧’。打个比方的话,就是一种‘不动明王’的感觉。这也许是亚洲的宗教观吧,在毁灭和恐惧降临之前,是安宁和平静。在我看来,哥斯拉便体现了这样一种宗教观。”

新锐英国导演的“平衡感”

据说渡边先生初次见到加里斯·爱德华斯导演时,深受感动。因为这位1975年出生的年轻英国导演,对1954年本多猪四郎导演的《哥斯拉》中的隐喻表现出极大的敬意,而且对哥斯拉60年的历史理解颇深。

“(1954年那个时候)正值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创伤尚未愈合,原子弹和氢弹的开发正在加速进行。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电影人创作《哥斯拉》这部电影,包含了为世人敲响警钟的意义。再加上3年前我们经历了福岛核电站事故,所以对核辐射的威胁更是有着痛切的感受。60年后的今天,那种恐惧犹在。日本人原创的哥斯拉在它的震天咆哮里提出的问题,时至今日仍然尖锐。它促使我们思考,促使我们自问自答:继续这样下去行吗?”

“我第一次见爱德华斯导演时,发现他对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3.11大地震以后日本社会的现状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对于哥斯拉为何诞生这个问题也有独到的理解,让人感到作为一个英国人,他的思想比芹泽博士还稍进了一步。比方说,他认为哥斯拉是无法被核武器打败的。无论是哥斯拉还是(敌对怪兽)“穆托(MUTO)”,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做任何恶事,但是对人类而言却是极大的威胁,这很像自然灾害之于人类的意义。我觉得导演的这种思想角度,让这部电影达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状态。”

下一页: 直面“核能”带来的两难困境

关键词

东日本大地震 电影 GODZILLA 哥斯拉 渡边谦 最后的武士 加里斯·爱德华斯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