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大学教授卡拉姆・卡里尔《阿拉伯语国家的日语教育》

政治外交 文化

开罗大学的日语日本文学专业,是日本研究的“圣地”, 迄今培养了大量日本研究人才。我们就阿拉伯语国家的日语教育现状,采访了该专业主任卡拉姆・卡里尔。

卡拉姆・卡里尔 KARAM Khalil

埃及开罗大学教授,文学系日语日本文学专业主任。1958年生于开罗。1976年作为日语日本文学系的第三届学生进入开罗大学学习。1981年至1988年留学于筑波大学研究生院。1993年至2002年,在沙特国王大学积极展开普及阿拉伯世界日语教育的活动。2005年至2008年担任埃及驻日大使馆文化参赞。

阿拉伯世界中日趋扩大的日语教育

——请您谈一下开罗大学设置日语课程的原委好吗?

“这要追溯到1973年秋天的石油危机。它是因埃及军队进军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而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的。阿拉伯各国的石油价格飙升,同时针对各国的中东政策,采取了禁止石油出口的措施。

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18-1993)派遣副首相三木武夫(1907-1988)作为政府特使前往阿拉伯各国,转达了对阿拉伯的支持;同时,三木副首相还保证给予经济文化方面的援助。于是,在开罗大学开设了日语专业,其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培养更多的日本通。但是,日本政府的这一举措当时似被某些人讽刺为‘乞求石油外交’。

然而此后,由于负责这一项目的国际交流基金派来了以黑田寿朗先生为首的实力雄厚的教授队伍,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培育出了大批从事日本研究的人才。无论最初的动机如何,在40年后的今天,这里作为阿拉伯地区日本研究的中心,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日语教育现状怎样呢?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首都开罗自马木留克王朝(250-1517)以来,替代了伊拉克的巴格达,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中心繁荣昌盛,是政治、文化的“圣地”,其地位至今依然毫不动摇。

我认为在开罗大学设立阿拉伯国家最早的日语教育机关,意义极其重大。希望学习日语的学生们聚集在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学成后回到各自的国家,再在那里播下日语教育的种子。开罗大学培育的埃及日语教师,也被派遣到阿拉伯其他国家,目前在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3个国家已有7所大学设置了日语专业。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国王大学(沙特阿拉伯,1993年)、艾因夏姆斯大学(埃及,2000年)、大马士革大学(叙利亚,2002年)等,国际交流基金也派遣日语老师前往各大学任教。”

——先生您也曾被派往沙特阿拉伯吧?

“是的。从1993年到2002年,为了完善沙特阿拉伯的日语教育环境,我曾供职于国王大学。在那里,日本老师和埃及老师一起花费5年时间编写了阿拉伯国家第一部日语教材。从前使用的日本教材,里面有饮酒及佛教寺庙等内容,不大适合在沙特阿拉伯使用。由于戒律等原因,教科书的内容对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徒来说,或是不适宜,或是难以理解,因而很难原封照搬,学生们的意见也很大。于是我们编制了‘符合伊斯兰教的教科书’,里面采用了巡礼或礼拜等题材。用阿拉伯语编写的三册系列教科书,今天依然在阿拉伯世界作为学习日语教材被广泛使用。”

日本研究为阿拉伯世界带来新的价值观

——下面,想听听先生您本人的故事。先生学习日语的契机是什么呢?

“我与日本的邂逅,是通过高中学习的一首埃及诗,名曰《日本少女》。这是一首非常美丽的诗作,作者是被称为埃及国民诗人的哈菲斯・依普拉西姆(HAFEZ IBRAHIM,1872-1932)。诗中歌咏了日俄战争中从军护士的爱国之心,我背诵了很多遍。同样是东洋人,打败了大国俄国的日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我不禁对此产生了兴趣。

此后,我于1976年进入了开罗大学日语日本文学专业,跟久山宗彦教授(现任明爱〈Caritas〉女子短期大学校长)从基础发音‘a,i,u,e,o’学起,还教我感受到了日本文学的魅力。

1981年我获得文部省(现文部科学省)奖学金,前往筑波大学研究生院留学,受教于村松刚(1929-1994)教授,领悟了短歌(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译注)的魅力。村松先生是我的恩师,是他为我打开了深奥的日本古典文学的门扉。”

——您在筑波大学的研究课题是什么呢?

“我研究的课题是日本文学中描述的梦。包括从《源氏物语》的《梦浮桥》到法然(1133-1212)在梦中遇到中国净土教高僧的趣闻,以及明惠(1173-1232)编著的《梦记》等有关宗教的文章,对日本文学中表现的梦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还涉及到一些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以及可兰经中出现的关于梦的记述。凭这篇研究论文,我在1988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现在您的研究课题是什么呢?

“最近,我正在研究日本文学中描写的自杀。例如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的戏曲中所表现的情死美学。与恋人一起殉情,非常浪漫,令人陶醉。阿拉伯国家禁止自杀,因此不能说它是美。但那里却洋溢着日本人的美学观。

我最感兴趣的,是美化自杀这种生死观的形成原委。在近代文学中也有三岛由纪夫(1925-1970)、川端康成(1899-1972)等作家自杀,他们为什么会自杀,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意味深长的课题。夏目漱石(1867-1916)的《心》也是以自杀为主题,在埃及非常受人欢迎。在阿拉伯世界里容许圣战却不容许自杀,而这种主题,我想一定是在某些方面刺激了阿拉伯人的感性,因而受到喜爱。

但是现实生活中,在禁止自杀的埃及,自杀的人也在增加。我认为这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激烈竞争中产生的失业等负面因素,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不能自拔的苦恼之故吧。”

——阿拉伯之春等事件,好像表明了埃及社会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我们不叫它‘阿拉伯之春’。埃及的春天是风沙季节,没有什么好印象(笑)。那且不说,确实去年12月在突尼斯开始的民主化风潮也波及到了埃及,今年2月11日穆巴拉克前总统被迫辞职。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当今正在发生着巨大的震荡。在如此激烈动荡的时代里,我们必须培养具备多种价值观的灵活头脑。

为满足这一要求,我认为传播不同于阿拉伯世界的、在湿润的风土中培育出来的日本文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为了开辟阿拉伯世界的未来,我衷心希望日本研究会在今后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采访于2011年10月14日)

采访及撰文:近藤久嗣(一般财团法人JAPANECHO理事)
摄影师:长坂芳树

关键词

埃及 开罗大学 国际交流基金 卡拉姆・卡里尔 日语教育 古兰经 阿拉伯语国家 黑田涛朗 沙特国王大学 艾因夏姆斯大学 大马士革大学 日本少女 久山宗彦 村松刚 自杀 阿拉伯之春 穆巴拉克总统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