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面孔变得木然僵化?

社会 文化

女性杂志中推出“小面孔”专辑,面容温和的男性,在现代日本社会大受欢迎。时尚“面孔”呈现出何种寓意呢?身为信息工程学教授、又对“面孔”颇有研究的原岛博,从“面孔”的角度剖析现代日本。

原岛博 HARASHIMA Hiroshi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1945年生于东京。完成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工学博士。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及斯坦福大学客座研究员后升任东京大学教授。1995年创立日本颜学会并任代表。著有《面孔学的邀请》(1998年,岩波书店)、编著《假想现实学序曲》(1996年,共立出版社)等。

——以日本人的“面孔”为题,想请教一下现在日本人的形象及时代风貌。根据您的著述,最近的人类学研究成果显示,日本人有两个根。一个是数万年前从南方直接进入日本的先人,由于绳文时代就生存在日本列岛,所以被称为“绳文人”。他们生有南方种族的面孔,凹陷深,有立体感,而且胡须浓厚,整个面孔棱角分明。另一个则相对较晚,是大约二千数百万年前从包括西伯利亚在内的大陆深处南下,通过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的先人,由于带来了农耕文化而被称为“弥生人”。为了适应严寒,他们的面孔面积比较小,是凹凸不分明的扁平脸,面部皮肤较厚,上眼睑也较厚而且是单眼皮。为了防冻耳垂也很小,还有胡须轻及体毛少的特征。

“沙司面孔”与“酱油面孔”


计算机合成的绳文人的面孔(图片提供:原岛博)


弥生人的面孔(图片提供:原岛博)

“从整体印象来说,绳文人面孔棱角分明,弥生人面孔比较扁平。用最近的说法就是‘沙司面孔’和‘酱油面孔’。意思是说绳文人的面孔近似于西洋人,弥生人的面孔则是东方特征。现在,蒙古出身的力士在相扑中十分活跃,很明显他们是弥生面孔的始祖。另外在历史上,后进入日本列岛的弥生人由于带来了水稻种植技术及中国的先进文化,所以取代了原住民绳文人而成为统治阶级。在这种相当长时期的弥生面孔与绳文面孔的关系中,形成了日本人关于面孔的基本认识和审美意识。不过明治时期以后,由于西洋人面孔的出现,出于对西欧的羡慕,绳文面孔重新被看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文化的大量传入,具有异国情调的绳文面孔更是备受瞩目。现在,沙司面孔与酱油面孔一比高下的价值观念已经不存在了。可以说两者都各具魅力。”

面孔是时代与社会的镜子

——作为现在日本人的一般面部特征,还有什么其它特别之处吗?

“正如‘面孔是时代与社会的镜子’所言,通过面孔窥视那一时代,可以知道许许多多的事情。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一鼓作气取得了西欧产业革命后数百年间获得的成果。二次大战后的发展更是快马加鞭。其影响当然也表现在面孔上。首先,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发生巨大改变。战后的日本人变得只吃软食。过去常说‘细嚼慢咽’, 吃一顿饭要花上一个小时,如今有5分钟、10分钟就结束了,咀嚼次数大大减少。由于热狗等食物根本没有必要咀嚼,人们的咀嚼能力也就逐渐减弱,上下颚得不到发育而逐渐变小。”

100年后的日本人的面孔(图片提供:原岛博)

“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日本人的面孔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怀着这样的想法,我与人类学家马场悠男一起在电脑上对日本人100年后的未来面孔进行了模拟。结果,虽然男女之间有细小差别,但共同之处是颚都变小了。男性的面孔成了倒三角形;由于颚变小,女性本来的圆脸变得更圆。特别是生活文化的急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带有牵强性的,所以在面孔上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比如说牙齿排列。即使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牙齿的大小并不会随之发生大的改变,包容牙齿的颚骨与嘴如果变小了,当然就包容不住牙齿,牙齿排列就会产生错乱。那不仅是美观不美观的问题,它与咀嚼能力有着直接关系,因而就会引发胃及消化器官的问题。所以今后牙齿矫正医生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了。”

下一页: 小面孔是幼儿化的象征

关键词

原岛博 河野通和 面孔 小面孔 网络社会 男人标志 媒体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