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古镇会安:成功入遗的背后,有日本付出的努力

国际 国际交流

友田博通 [作者简介]

会安市位于越南中南部沿海,这里保留着大量古老的瓦顶木结构建筑。1999年,整个会安古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0多年前,日本独自启动会安市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果斐然,而今已经发展转变为由越南自身开展保护工作。那么,这是日本通过怎样的协作才得以实现的呢?

越南

在越南会安,有一座“日本桥”

在越南中部大城市岘港以南约30公里处的小城会安,有一座被称做“日本桥”的桥。它既是越南的“国宝”,也是会安的一个地标,还被印在2万越南盾纸币上。这座桥的正式名称,叫来远桥。

来远桥(别称“日本桥”)是世界遗产古镇会安的标志性建筑。桥梁修复工程完成,周围一带游客络绎不绝
来远桥(别称“日本桥”)是世界遗产古镇会安的标志性建筑。桥梁修复工程完成,周围一带游客络绎不绝

修复工程于2024年8月顺利完成,整座桥“重焕新机”。竣工仪式在会安8月的“日本节”期间举行。这座象征日越交流的桥梁完成修复后,再次成为会安人气最旺的地方。

日本政府、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和日本文化厅派遣的专家为此次修复工程提供了帮助。我本人也于2022年8月作为JICA专家被派往越南,为来远桥修复工程尽了一份力。日本和越南的会安古镇保护合作工作始于1992年8月,迄今已经持续了30余年,此次修复工程可以说是其中的重要里程碑。

木结构的来远桥内部
木结构的来远桥内部

来远桥连接着会安的两个历史街区——日本人街区和中国人街区。由于会安水患频发,这座桥也经历过多次修复。

修复中的来远桥。工人们正在安装梁柱(图片:JICA)
修复中的来远桥。工人们正在安装梁柱(图片:JICA)

精心重绘后的来远桥桥顶装饰,恢复了原有的风貌(图片:JICA)
精心重绘后的来远桥桥顶装饰,恢复了原有的风貌(图片:JICA)

朱印船贸易与日本人街区的历史

据推测,来远桥最初于1593年由日本商人出资建设,后于1817年重建。

在16-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会安作为中国、葡萄牙及荷兰商船的中转贸易港口而兴盛繁荣。中国明朝对日本实施禁止民间海上贸易的海禁政策后,日本的富商通过朱印船(*1)渡海前往会安。这些日本商人在来远桥东侧建立了繁荣一时的日本人街区。即便在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始于17世纪30年代——译注)后,日本人街区也一直存续,直至17世纪后半期。可以说,会安自古以来就与日本有着深厚渊源。

日本为会安古镇保护提供援助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越南已经逐渐可以不再依靠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近年来,越南也不再单方面依赖于日本的协助。据报道,此次来远桥修复工程的总费用为202亿越南盾(人民币约580万元),由会安所在的广南省和会安市相关机构共同筹措资金,日本的援助仅限于部分民间资金。日越双方在整个修复工程中也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开展沟通交流的。

不过,30余年来日本提供的援助对会安来说仍然具有特殊意义。其中原因之一是会安古镇多为木结构建筑,因此日本在法隆寺等著名木结构建筑保护方面的技术经验受到了高度重视。

上世纪90年代初,会安老城区的住宅、集会所、寺庙、神社等大量建筑,均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除了抢救这些古建筑外,由于住宅中还住有居民,让他们认识到保护老房子的价值也非常重要。

1997年的会安。小路的尽头是来远桥的入口
1997年的会安。小路的尽头是来远桥的入口

自1993年起,在日本文化厅指导下,昭和女子大学等多所日本的大学和专家团队为会安古镇保护提供了技术援助。当时我是援助团队的负责人。我们主要的援助工作,包括技术、信息的提供和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历史背景、建筑结构以及居民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阶段,就委托日本提供文化遗产保护的援助与越南方面达成共识;第三阶段,就历史建筑的保存,与所有者及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协商;第四阶段,确立援助机制,例如将日本的捐赠和支援资金委托给当地居民组织;第五阶段,日本专家向越方传授技术。由于越南方面希望尽快完成世界遗产的申报,因此上述过程几乎是同步展开的。

在传授技术方面,比如修复古董时,让越方了解在尽量保留原有部件的基础上通过“金缮”(*2)进行修复的方法,等等。此外,日方还邀请会安市有关人员前往日本的大学学习相关技术。

1995年的会安中心城区,当时很少看到游客的身影
1995年的会安中心城区,当时很少看到游客的身影

尊重当地人的主体性

采用如此细致的流程是为了避免因“外国”即日本的援助而引起纠葛。日本在援助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越南人的主体性与尊严,对整个工程也进行了周到安排。

此外,会安市规定,自1996年9月起的两年内,禁止在没有日方技术指导的情况下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工程。此举旨在防止肆意重建,同时期望提升修复技术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会安市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能够独立保护传统街区的体系。

在会安老街上享受购物和美食的游客
在会安老街上享受购物和美食的游客

迄今,日本在埃及金字塔、柬埔寨吴哥窟等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日本只是多个援助国家中的一员。而会安的援助行动,则是日本以独家形式开始的,并由日本主导推进了保护工作的展开,可见日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999年会安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援助方式逐渐从日本独家援助扩大为世界各国共同援助。

俯瞰世界遗产会安的景色(图片:PIXTA)
俯瞰世界遗产会安的景色(图片:PIXTA)

古镇保护卓有成效,游客数量迅速增长

“入遗”之前,会安年均游客数量约为20万人,2001年增至40万人,2011年则达到150万人,2018年更是突破500万人。2024年预计实现进一步增长。这得益于多年来各方在古镇保护上的努力。

为了让游客获得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会安市最初推出了每月一次的灯笼节和放河灯活动,而今,这里几乎每晚都有夜市,整座小城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会安夜景。店头、小游船上,灯笼营造出别具情趣的夜色
会安夜景。店头、小游船上,灯笼营造出别具情趣的夜色

除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完善之外,会安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还得益于这里对外来者的接纳与欢迎,这或许是大航海时代留下的传统。

日越两国的多样化交流

会安与日本的地方自治体之间已经建立起互学互鉴互助的持续合作。17世纪中叶,一种名为“松阪木棉”的竖纹棉布在日本流行开来。这是在会安日本人街赠送给三重县松阪市的一种柳条布(有着像柳叶叶脉般细纹的棉布——译注)的基础上诞生的布料。三井、小津、国分、长谷川等松阪的商家通过松阪棉布积累了大量财富,在日本东京的日本桥一带开起商铺,其中三井家更是由此创立了三井财阀。这样的神奇缘分也推动了松阪市、东京日本桥地区与会安市的相互交流。

以纪念定居长崎的日本贸易商荒木宗太郎及其越南妻子阮氏玉华的“长崎秋季庆典”活动为契机,会安市还与长崎县建立了交流。此外,曾以会安为中转地将银运往欧洲的世界遗产岛根县石见银山、通过朱印船贸易与会安产生联系的大阪堺市、以及在丝绸产业复兴方面向会安提供了援助的京都西阵地区等,也与会安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

2023年,为纪念日越建交50周年,以会安和长崎为故事背景的歌剧《玉华姑娘》在日本的昭和女子大学及东京、神奈川两地举行了公演。此外,昭和女子大学还举办了“世界遗产会安日本桥展”,并通过网络虚拟空间VR Chat搭建了数字化会安街区。

2017年11月,越南会安,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前排右二)和时任越南总理阮春福(前排右三)在长崎县赠送的朱印船复制品前合影(图片:时事社)
2017年11月,越南会安,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前排右二)和时任越南总理阮春福(前排右三)在长崎县赠送的朱印船复制品前合影(图片:时事社)

日本皇室及政要曾多次访问会安

日本皇室及政要曾数度访问会安,进一步丰富了日越交流的内涵。

2007年,明仁天皇(现明仁上皇)向时任越南国家主席表示:“听说在会安的古镇保护和传统木建筑修复过程中,我国专家也参与其中。我为我们两国的交流交往能以这种形式延续至今而感到高兴。”2009年,当时的皇太子德仁(现德仁天皇)访问会安;2023年,秋筱宫文仁亲王访问会安。2017年,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已故)也访问了会安。

如今,日越交流以经济为中心蓬勃发展,而这也离不开日本长期以来在与越南开展合作过程中的换位思考和切实援助。

※未署名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标题图片:在日本援助下得到良好保护的越南会安街景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1) ^ 朱印船是17世紀前期日本江户幕府時代得到政府的海外贸易特许的船只。这些船都持有幕府签发的海外渡航许可证“朱印状”,由此得名——译注

(*2) ^ 金缮,指用漆、金粉等修补器物残缺的传统技术——译注

    关键词

    越南 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 越南会安古镇 越南会安 瓦顶木结构建筑

    友田博通TOMODA Hiromichi简介与署名文章

    昭和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前昭和女子大学国际文化研究所所长,工学博士。1949年生于东京都。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生院。自1993年起担任越南会安古镇保存项目代表。编著《Traditional Folk Houses》,编著《越南古镇旅游指南》。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