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道五十三驿站建成400周年:东海道的历史及五十三驿站的逸闻趣事

生活与旅游 历史 艺术

2024年是日本东海道沿途驿站(日语称“东海道五十三次”)中最后设置的庄野宿(今三重县铃鹿市)建成400周年。东海道是联结江户与京都的官道,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的代表作《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作品描绘的就是这条要道沿途各驿站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本文将为诸位读者解读东海道的历史,并介绍与五十三驿站有关的逸闻趣事。

从“幕府军用道路”到“平民百姓之路”

东海道最初是古代日本广域行政区划之一,指本州太平洋侧中部地区,后来特指该地区的交通干道。进入江户时代,它与中山道、日光街道、奥州街道和甲州街道并称为“五街道”,这5条道路都是始于江户日本桥的陆上交通要道。

描绘了江户时代鱼市景象的锦绘(《江都名所日本桥》,歌川广重绘,国立国会图书馆数字馆藏)
描绘了江户时代鱼市景象的锦绘(《江都名所日本桥》,歌川广重绘,国立国会图书馆数字馆藏)

日本桥曾为木结构,因大火等原因多次被毁并重建。1911年改建为如今的石造桥,1963年桥上开通了首都高速公路(摄影:天野久树)
日本桥曾为木结构,因大火等原因多次被毁并重建。1911年改建为如今的石造桥,1963年桥上开通了首都高速公路(摄影:天野久树)

1601年,德川家康向东海道各宿场(即驿站)下达了“御传马之规定”的文书,要求每个驿站常备36匹公用马(传马),以供携带将军朱印状(盖有将军朱印的命令文书——译注)者使用。前一年,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获胜,他希望通过此举在江户与朝廷所在地京都、丰臣氏居城所在地大坂(明治时代以前对大阪的称呼——译注)之间建立快速联系,最终统一全国。

执行公务的旅客及官方物资可以被免费输送至下一个驿站。在东海道上,从江户到京都共有53个驿站,因此一般被统称为“53次”(“次”在日语中有“驿站”之意——译注)。

东海道五十三驿站

后来,江户幕府为加强对大名的控制,实行“参勤交代制度”,要求地方大名每年在驻地和江户轮流居住,东海道上的人员及货物流量因此增长。随之,沿途修建了本阵、胁本阵(供朝臣、大名和幕府高官使用),旅笼(供平民使用)等住宿设施。同时,还出于军事目的设置了许多交通障碍,例如在各地设关卡,禁止在部分河流上架桥,等等。

大名出行队列渡过大井川。幕府防卫政策规定禁止在部分河流架桥或通船,因此大名渡河时必须由下人扛在肩上,或是乘坐类似轿子的“连台”由人抬过河(《大井川连台渡之图》,东京都立图书馆数字档案馆)
大名出行队列渡过大井川。幕府防卫政策规定禁止在部分河流架桥或通船,因此大名渡河时必须由下人扛在肩上,或是乘坐类似轿子的“连台”由人抬过河(《大井川连台渡之图》,东京都立图书馆数字档案馆)

(左)二川宿本阵(爱知县丰桥市),这里是1807-1870年间为本阵服务的马场家遗址。现已恢复江户时代末期的面貌,并对公众开放(右)二川宿的旅笼“清明屋”也进行了改建修复,馆内再现了当年平民旅客脱掉草鞋洗脚的场景(图片:PIXTA)
(左)二川宿本阵(爱知县丰桥市),这里是1807-1870年间为本阵服务的马场家遗址。现已恢复江户时代末期的面貌,并对公众开放(右)二川宿的旅笼“清明屋”也进行了改建修复,馆内再现了当年平民旅客脱掉草鞋洗脚的场景(图片:PIXTA)

战争时代结束后,曾经为政治、军事目的服务的东海道变成了平民百姓出行的道路,而促成这一变化的契机是普通百姓参拜富士山和伊势神宫的热潮。

日本人对富士山的崇敬之心自古有之,但到了江户中期,以朝圣为目的的登山者激增,江户城内涌现出许多为参拜富士山而结成的组织,名为“富士讲”,当时甚至曾有这样一种说法:“江户八百八讲,讲中八万人”。

此外,集体参拜伊势神宫也流行起来,以60年为周期,发生了3次数百万人规模的朝圣活动。派狗代替自己去朝圣的做法在当时也成了热议的话题,有人因伤病等原因不能亲自前去朝圣,便把旅费绑在爱犬的脖子上,让它代为踏上朝圣之路。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之《石部 目川之里》。石部(滋贺县湖南市)是第51个驿站,图片左下方描绘了一边跳伊势舞一边走在前往伊势神宫路上的人们(纽约公共图书馆藏)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之《石部 目川之里》。石部(滋贺县湖南市)是第51个驿站,图片左下方描绘了一边跳伊势舞一边走在前往伊势神宫路上的人们(纽约公共图书馆藏)

文艺作品引爆旅游热潮

十返舍一九的诙谐小说《东海道中膝栗毛》受到人们喜爱,引发了旅游热潮。1802年,该作第一卷一经出版,立刻大为畅销。小说讲述了江户八丁堀的弥次郎兵卫和喜多八(弥次和喜多)历经各种失败和窘态,最终从江户步行到达京都的故事。作品以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名胜、特产和风土人情。

到了19世纪30年代,歌川广重的木版画《东海道五十三次》发表,画中生动地描绘了各驿站的风景,进一步激发了观者的旅行热情。

从江户到京都需要多少天?

根据当时的文献和小说记载,从江户的日本桥到京都的三条大桥,徒步大约需要13至17天。

幕府末期渡日的荷兰私人医生西博尔特于3月25日从京都出发,4月10日到达江户。弥次和喜多二人在途中为了参拜伊势神宫,从四日市离开东海道,他们从江户到四日市用了12天时间,步行约390公里。按此计算,他们每天约走30至40公里,可见当时的百姓多么善于徒步。

在浮世绘等风景画中,经常可以看到女性独自或二人结伴旅行的画面,这说明当时的道路相当安全。

三四天跑完东海道的“飞脚”

普通人走完东海道需要大约两周时间,而“飞脚”只需三四天。飞脚是传递信件或运送小件货物的人员,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邮差或电话。

驿站的重要职责之一便是通信。幕府在每个驿站都设置了官方专用的“继飞脚”,他们以接力方式运送装有信件或货物的御用箱。

这种运输方式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1871年邮政系统转为官办后,飞脚从业者联合起来成立了陆运公司。

如今,日本陆上长跑接力赛“驿传”继承了当年东海道上十几公里接力传送物品的“飞脚精神”,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年新年期间举办的“箱根驿传”。这是关东地区大学生接力赛,始于1920年。选手们从东京大手町出发,沿国道1号线(东海道)前进,经箱根芦之湖折返回到大手町,比赛时要将印有本校名称的绶带依次传递给下一棒选手。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平冢 绳手道》。画中描绘了飞脚在路上奔跑的景象(纽约公共图书馆藏)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平冢 绳手道》。画中描绘了飞脚在路上奔跑的景象(纽约公共图书馆藏)

江户老百姓出门旅行时需要带什么?

到了19世纪,随着伊势神宫参拜活动的兴盛,普通民众中也掀起了“旅行热”,市场上出现了类似于旅游指南的图书。

例如,《旅行注意手册》建议“尽量少带行李”,并列出了“旅行必备品”,包括便携砚台盒、扇子、针线、小镜子、日记本、梳子、发蜡、灯笼、蜡烛、打火石、火柴、麻绳、雕版,挂钩。在旅笼晾晒衣物时,其中的麻绳和挂钩会派上大用场。

小田原著名特产“小田原灯笼”。灯笼上下的盖子是用供奉大黑天神的大雄山最乘寺的神树制作的,相传能驱除沿途的恶鬼邪灵。这种灯笼是可折叠式的,可以放入怀中,轻巧便携,因此成为江户时代的畅销品(图片:PIXTA)
小田原著名特产“小田原灯笼”。灯笼上下的盖子是用供奉大黑天神的大雄山最乘寺的神树制作的,相传能驱除沿途的恶鬼邪灵。这种灯笼是可折叠式的,可以放入怀中,轻巧便携,因此成为江户时代的畅销品(图片:PIXTA)

曾有大象步行穿越箱根山岭?!

从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大象曾被多次带到日本,进贡给当权者。据记载,一头献给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的大象步行穿越了东海道上的箱根山岭。

1728年,一雄一雌两头大象到达长崎港。它们出生于交趾(今越南),是一名中国商人赠送的礼物。上岸后,雌象病死,只有雄象被送往江户。据说箱根为此新建了象棚,并准备了竹子、豆沙包等大象喜欢的食物。相传,德川吉宗在江户城内看到这种珍稀动物后,饶有兴趣地观察了一番。

《享保十四年渡来 象之图》川鳍实利绘 复制品(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享保十四年渡来 象之图》川鳍实利绘 复制品(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东海道上的驿站其实有57座?

虽然人们常说“东海道五十三次”,但根据1843年幕府的调查记录《宿村概况统计》等江户时代的书籍记载,这条道路从京都继续延伸至大坂,加上“伏见”“淀”“枚方”“守口”这四个驿站,共57站。

1619年,东海道从京都三条大桥延伸至大坂高丽桥。当时,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重建大坂城,将丰臣秀吉修建的京街道也并入东海道,并新设了4个驿站。

那么,为什么“五十三次”这种说法广为流传呢?这大概是因为歌川广重的浮世绘《东海道五十三次》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实在过于深刻。

标题图片:日本桥是江户五街道的起点。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也是从《日本桥 朝之景》开始的(纽约公共图书馆藏)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京都 江户时代 浮世绘 江户 幕府 东海道五十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