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是身为武士的果敢,还是捍卫名誉的形式美?

历史 文化

武士切腹自尽的场景在日本的历史剧中时有所见。战败者毫不犹豫地拔刀自裁,即使奉命切腹,形式上也要表现出自己主动切腹的样子,誓死捍卫名誉。恐怕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去赴死吧。切腹一直被认为是有尊严的自我了断行为,其背后隐藏着不为现代人所知的秘密。

武士的真心在“腹中”

有关切腹的记载最早见于《续故事谈》,讲述的是988年(永延2年)一个外号“袴垂”的盗贼被捕时剖腹自尽。不过这个故事只是传说,袴垂本来也不是武士,是否真的切腹更是无从知晓。

那么切腹实际上始于何时呢?虽然尚无定论,但已故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教授山本博文的假说认为,源平战争时期日本东北发生的事件,可能成为切腹在武士社会得以推广的契机。

“源义经被源赖朝追杀到奥州,最终无路可逃时,他问自己的随从‘武士该如何赴死为好’”(《切腹与日本人》,学士会资料库No.845号),然后便切腹自尽了。这是1189年(文治5年)发生的事。据山本推测,义经的这种死法,可能导致了切腹作为武士的赴死方式而在镰仓时代扎下根来。

对武士而言,战死沙场是荣誉。如果不能如愿,那至少要让勇气留名青史,所以他们选择竭尽全力忍受剧痛的死法。此外也有说法称,在战争中败北或是被怀疑谋反的人,他们想通过展示内心的忠诚,以图“洗刷耻辱”。基于上述原因,切腹在历史上被认为是最具武士风骨的死亡方式。

不容忽视的是,切腹在形式上是具有自主性的。事实上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或是奉当权者之命切腹自尽,但形式上却是主动选择切腹而死,名誉由此得以保全。在这一思路下,切腹在镰仓、室町时代逐步渗透到了武士社会。

到了战国时代,切腹又多了一层含义,即战败的武将用自己的性命换来家臣的一条生路。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备中高松城城主清水宗治,他在羽柴秀吉的围城攻势下选择自我了断。

《太平记英勇传 清水长左卫门宗治》。秀吉的水攻让高松城周围变成了一片湖泊。宗治乘坐小船出城并拔刀自裁(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特别文库室收藏)
《太平记英勇传 清水长左卫门宗治》。秀吉的水攻让高松城周围变成了一片湖泊。宗治乘坐小船出城并拔刀自裁(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特别文库室收藏)

1582年(天正10年)6月,宗治与秀吉达成协议,保全城中将士性命,然后乘小船出城,切腹自尽。宗治因从容赴死而名扬天下。此后,武士社会推崇“切腹当如此”,宗治之举成为后世的典范。这个故事也体现了武士挺身而出履行职责的理念。

切腹的理由也随时代而变化

荷兰基督教传教士目睹了为履行职责而切腹这一风潮,向国王报告称:“他们往往以罕见的勇气和可怕的方式横向切腹,(世人)对他们抱有最大的善意。”

这是1669年(宽文9年)荷兰发行的《蒙塔努斯日本史》中的记述。

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是不允许自杀的。称颂自杀者,对他们心怀善意,这些都是当时的欧洲人无法理解的。

幕府末期的1868年(庆应4年),也有11名土佐藩士因杀害了法国水手而获罪切腹。法军将领目睹了现场,认为这种风俗不可理喻。

欧美曾对“切腹”持批判态度,新渡户稻造对此提出了反驳。他在著作《武士道》中写道:“它是武士用以赎罪、谢罪、避辱、赎友或表忠的方式”,强调了切腹对武士而言是荣誉之举。

然而在战国时代结束进入和平社会后,现实中的切腹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美德和荣誉的象征。

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变化的。

江户初期的切腹带有“各打五十大板”的色彩。例如,不同藩国的藩士之间发生冲突,在一方拔刀刺伤另一方的情况下,判双方同罪,都要切腹。

不顾武士的清正廉洁、不分青红皂白的伤人者也好,蒙受耻辱的负伤者也好,都被认为应该以死谢罪。山本博文认为这一时期的切腹“是为了维护武士作为战斗阶层的虚名”(《切腹,日本人履行职责的方式》/光文社新书)。

后来这条规则逐渐变得模棱两可了。

有个下级武士说了上级的坏话,上级将此事告到了监察官那里。监察官们几经斟酌后,只判罚了说上级坏话的下级武士切腹。这是1623年(元和9年)江户城的警卫部队“小十人组”里发生的一件事。

江户城内有些区域要求某些身份的武士下马步行,而不小心骑马通过的武士也会被勒令切腹。

换言之,利用切腹来维护等级制度的事件越来越多。

日本人的道德准则是不追究自尽者和死者的责任,因此切腹或许确实能避免名誉受损。可是,不过就是说一两句坏话,或者是否下马之事,就被判处死刑,这种切腹果真如新渡户所言,是荣誉之举吗?

作为形式美的切腹

切腹是自身忍受疼痛的勇气和魄力的证明,但就连这点也变得不甚明确了。

人剖开肚子本来也很难就此丧命吧。

追溯到平安时代,位高权重的信西(藤原通宪)在平治之乱中落败,在逃亡的路上挖了一个坑,在里面切腹自裁。然而“挖出后发现眼睛还能转动,鼻息也尚在”(《平治物语》),最终被生擒后斩首。

讲谈社文库出版的《(图解)战国武士合战心得》一书中记述道:“这种自杀方式虽然痛苦不堪,但生存率似乎颇高。”于是就出现了为切腹者补刀的“介错”。介错人站在切腹者身后为其斩首,使其免受痛苦折磨。

切腹的地点,俸禄500石以上者在自家官邸、庭院或大名的官邸院内。下级武士则在牢房里。上图重现了在牢房里切腹的场景,牢房管理者“牢屋奉行”和“同心”是监督人。由此可知实际上就是犯人行刑
切腹的地点,俸禄500石以上者在自家官邸、庭院或大名的官邸院内。下级武士则在牢房里。上图重现了在牢房里切腹的场景,牢房管理者“牢屋奉行”和“同心”是监督人。由此可知实际上就是犯人行刑

切腹方法多样,左图为“一字切”,从左到右切成一条直线被认为最优雅;右图为“十字切”,先横切一刀,再纵切一刀,被视为标准切法,但一般在切第二刀之前介错人就会为其斩首
切腹方法多样,左图为“一字切”,从左到右切成一条直线被认为最优雅;右图为“十字切”,先横切一刀,再纵切一刀,被视为标准切法,但一般在切第二刀之前介错人就会为其斩首

介错也被称为“武士的慈悲”,所以其存在尚可理解。然而到了江户时代,“扇子腹”大行其道。所谓扇子腹,就是切腹人手执一把扇子象征短刀,行礼后,介错人就立即为其断头。这么一来,切腹就成了“装模作样的行为”。

既不必真切腹,又可减轻痛苦,当即便可使其解脱。这似乎也不需要什么魄力,连本应藏有真心的“腹中”也不予示人。但唯有名誉得以保全。可以说是为了保住武士的面子,形式上做出主动切腹的姿态而已。这才是真相。

不过,我们也不能从现代人的视角片面论述历史上武士的价值观。只能认为,所谓符合武士身份的死法原来不过如此。此外还有“弃车保帅”,用自己的死换来家族存续的实例。“武士为家族存续而生,为家族存续而死,此言也并不为过。”(《武士为何切腹》/幻冬舍)

只要引咎自尽,就不会殃及后代。武士们或许就是以这样的心态,前仆后继奔赴死途的吧。

参考文献

  • 《(图解)战国武士的合战心得》东乡隆/讲谈社文库
  • 《(图解)战国时代》/三笠书房知性生活文库
  • 《武士为何切腹》山本博文/幻冬舍
  • 《切腹,日本人履行职责的方式》山本博文/光文社新书
  • 《切腹和日本人》山本博文/学士会资料库845号

标题图片:《德川幕府刑事图谱》中切腹的场面。在三张草席上铺一张白布,前面的方形高脚托盘“三方”上放置着短刀。右边是介错人(明治大学博物馆藏)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武士道 日本史 切腹 名誉 形式美 拔刀 剖腹自尽 职责 面子 弃车保帅 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