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州小道》:俳句名作随处可见的虚构纪行文

文化 旅游

《奥州小道》是江户时代的俳谐师松尾芭蕉以自己的旅行记录为基础创作的纪行文。这次旅行耗时5个月,从江户出发,经东北地区和北陆地区,直至歧阜县的大垣,全程2400公里。文中处处可见俳句佳作,都是他在旅行地看到名胜古迹后有感而发写下的。

日本歌人西行去世

1689年阴历3月末,虚岁46岁的松尾芭蕉从江户启程,4月到9月间从陆奥游历到出羽,再到北陆。按照主要地名标明旅行路线,则是从江户的深川出发,经过日光、白河、福岛、仙台、松岛、平泉、尾花泽、出羽三山、象潟、新潟、高田、金泽、山中温泉、福井、敦贺,最终抵达大垣。

奥州小道 足迹略图

从江户到山中温泉由门人河西曾良(*1)陪伴,从金泽到进入福井前的一段路与金泽的俳人立花北枝同行。芭蕉此行的目的是探访和歌中吟咏的各地名胜古迹以及古战场等历史遗迹,并结交当地俳人,以连歌会友,宣传芭蕉流派的俳句。这一年也恰逢西行逝世500周年纪念,也可以认为这是芭蕉踏上旅途的一大动机。西行也曾云游四方,探访和歌中吟咏的陆奥平泉故地。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西行的身影,由此可以窥见他在芭蕉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据推测,芭蕉写作纪行文《奥州小道》的时间是在旅行的3年后,即1692年到1964年去世的这两年。

从曾良留下的日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芭蕉旅途中的实情,《奥州小道》中有多处记述并不符合事实。由此可见,这部作品是芭蕉以实际的旅行体验为蓝本,融入自己独特的构思创作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说这部书记录的是虚构的旅行,在古典文学的纪行文中独具一格。芭蕉在本书中融入的独特构思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 注重时间

全部旅程是从春末到秋末,芭蕉非常重视其间的季节变换和节日活动。此外,他常常触景生情,目睹远古遗存、历史遗迹和风俗,感慨时光的流逝。

2. 融入能乐元素

能乐艺术中,有一种形式叫“梦幻能”,即主角的亡灵托梦给配角。《奥州小道》中,这类跟非阳世人物展开对话的描写也随处可见。

3. 将“旅人”设定为西行的追随者

叙述者自称“予”,但书中并未点明“予”是否为芭蕉本人。芭蕉将“予”设定为敬佩西行并追随其脚步的一名旅行者。

与谢芜村的《奥州小道图屏风》。《奥州小道》中的文字和若干场景,由仰慕芭蕉的芜村绘制而成。1779年创作,纸本墨画淡彩,重要文化遗产(山形美术馆长谷川收藏展)
与谢芜村的《奥州小道图屏风》。《奥州小道》中的文字和若干场景,由仰慕芭蕉的芜村绘制而成。1779年创作,纸本墨画淡彩,重要文化遗产(山形美术馆长谷川收藏展)

与“时间”同行的叙述者

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开篇部分。

日月乃百代之过客,去而复来的旧岁新年也是旅人。浮舟江海送走一生和执辔牵马迎来老迈的人,日日都在旅行,长久羁旅异乡。古人多有死于行旅之中者。予不知从何年起,风吹片云,激起漂泊之思。去年秋,浪迹海滨归来……(*2)

(所谓时间,就像日月,是永远的旅行者,而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的时间也是旅行者。如果要我说有哪些人像这类旅行者,我想那就是在船上度过一生的艄公,还有手执缰辔逐渐老去的马夫。他们的每一天都在旅途中,又以旅途为家。他们在途中死去,而以诗歌留名青史的古人中,埋骨旅途者也不在少数。想必我也会死在旅途中,不知从哪年起,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渴望像浮云一样,随风四处漂泊,漫步海边……)

上文提及的第一类中的“注重时间”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芭蕉将抽象的“时间”概念比作“旅人”,表达出“予”似乎与“时间”结伴同行,云游四方的意境。具体而言,“予”在此后的旅途中,特别关注夏秋之始、端午、七夕、盂兰盆会、中秋的满月这类日历上的特殊日期。此外,看到被兄长源赖朝追杀逃到陆奥平泉的源义经主仆的遗物,或是游览古代和歌吟咏之地壶碑和中尊寺金色堂等古迹时,芭蕉不由得触景生情,感慨垂泪。

在古战场追悼亡灵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平泉高馆一章的后半段。高馆是源义经主仆被追杀的古战场。而且,源义经藏身于平泉时,西行也曾到访此地。

聚忠义之臣,坚守此城,千秋功名,化为一时碧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脱笠而坐,不觉潸然泪下,久久不忍离去。

夏草扶疏,将兵残梦难寻觅。

水晶花白,忽忆兼房发如雪。(曾良)

(话说源义经精挑细选的那些忠心耿耿的家臣们,因高馆守城一战而功成名就,但震世功名也只是一时,如今这里早已草木繁茂。我口中念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取下斗笠坐在上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只有泪水不停地涌出。

我和源义经的那些家臣武将在梦中相会,醒来后,发现刚才相会之地早已夏草丛生。

雪白的水晶花,让我仿佛看到了追随义经奋战到底的兼房披着白发的身影。曾良的俳句)

这首俳句运用了上述第二类中的“梦幻能”元素,其字间意趣可作如下解读。叙述者“予”在源义经及一众家臣战死的高馆古战场追忆往昔,悲凄落泪,“久久不忍离去”。而在此期间,“将兵”的亡灵出现在梦中,向“予”讲述那场战斗的惨烈,“予”从梦中醒来后,发现梦中之地早已是夏草萋萋。

曾良也创作了一首俳句,描述自己在梦里见到了满头白发的老武士兼房。曾良的旅行日记中并未收录“水晶花”这首俳句,似乎是芭蕉在描述完这个场景之后加上去的。从能乐的角色而言,“予”从配角的视角,曾良从配角同伴的视角,向战死者献上俳句以祭奠其亡灵。

对歌人、僧侣西行的追思

第三类中将叙述者“予”作为西行追随者的思路,在《奥州小道》中随处可见。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下面这一段。

于越前国境,乘船渡吉崎湾,寻汐越之松。

一夜听波涌,谡谡松声频。

海水濡低枝,晏晏月将沉。(西行)

一首歌道尽此处万千景象,若辩一词,犹如“无用之指”也。

(前往加贺和越前的国境吉崎湾,撑小船寻访汐越松。

狂风刮了一整夜,浪潮拍打着汐越松,溅起的水珠闪烁着点点月光,仿佛月亮的银尘倾洒而下。西行的和歌。

仅这一首和歌,就写尽了汐越松的种种美景。如果多加一笔,就像给五根手指再添一指。)

这首和歌据传为莲如上人所作,将它放在西行名下,恐怕是芭蕉的创意。如佛学术语“真如之月”所言,“月”是开悟的象征。换言之,芭蕉在《奥州小道》中利用这首和歌,借“月”这一意象来暗示西行的佛法修行已成正果,表达“予”对西行的赞叹之情。

或为推敲再三的未完成之作

在1694年(元禄7年)去世之前,芭蕉直接参与的《奥州小道》文本,首先是亲笔书稿“中尾本”。原封不动誊抄原文的是“曾良本”,抄完后还进行了修正和推敲。继而,书法家柏木素龙受芭蕉之托,誊抄了曾良本,此为“西村本”。素龙的抄本里还有“柿卫本”。

上述文本均为抄本,由此可见,芭蕉直到最后都没有出版《奥州小道》的意愿。芭蕉以抄本形式将此书留给后世,用意何在呢?当时世人普遍认为装订精美的孤品抄本比出版物更具档次,这或许是原因之一。对此后世有各种看法,对于芭蕉而言,或许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他还想再精雕细琢一番吧。

在人生的最后一年,芭蕉带着西村本回到故乡伊贺,将抄本赠予兄长松尾半左卫门。门人向井去来获其兄转赠此书,在芭蕉去世8年后的1702年,由京都的书肆井筒屋刊印发行。此后,《奥州小道》在“井筒屋版”的基础上不断再版。如此一来,只有井筒屋版的文本一直为世人所熟知。不过,继1943年发现西村本原本后,又于1951年、1959年、1996年陆续发现了曾良本、柿卫本和中尾本。1943年,曾良旅行日记也公之于世。这一系列的发现,让《奥州小道》的研究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进展迅速,现在依然在不断深入。

标题图片:与谢芜村绘《奥州小道画卷 启程(千住)》。芜村仰慕芭蕉,为《奥州小道》的文字绘制了插图“俳画”,制成画卷。纸本淡彩。1778年。重要文化遗产(公益财团法人阪急文化财团 逸翁美术馆藏)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1) ^ 《奥州小道》中为“河合曾良”。村松友次写作《谜之旅人 曾良》之后,其姓氏确定为“河西”。

(*2) ^ 《奥州小道》译文采用了陈德文译本——译注

江户时代 文学 日本史 古典文学 芭蕉 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