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下):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
文化 历史 生活与旅游-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朝着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目标努力的“古都”
明治维新之后,首都功能让位给了东京,“京”变成了“西京”,最终改名为“京都”。面对可能到来的城市衰退,居安思危的商人和政治家们率先推动产业化,促进了京都的现代化发展。为了在洛北推行以水车动力为基础的工业化而完成的琵琶湖疏水工程,便是其中一大亮眼的成果。之后琵琶湖的湖水被调用作水力发电,促进了电力在城市的普及。京都还修建铁路和运河,每年都举办京都博览会,以鼓励振兴实业。
正因为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就更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经过1918年和1931年的两次操作,京都市将伏见市、纪伊郡、葛野郡、爱宕郡等周围的市町村并入版图。当时的目的是想以历来的中心部“洛中”为核心,将外围被称为“洛外”的田园地带都并入市区版图,以确保京都作为工业城市的发展空间。
同时,京都进一步致力完善公路、铁路、运河、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成为内陆型工业城市的京都,1932年人口突破了100万。成功实现了现代化,跻身于世界级大都市行列,市民也自豪地称自己的家乡为“大京都”。
京都是一座在保留了“古都”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不断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城市。为了近距离接触历史名胜古迹和文化类文物,为了去参拜佛教的本山和神道教的总社,为了研究花道和茶道,还为了精进学问,无数人从日本全国各地涌向京都。
京都作为国际旅游城市而充分提升自身存在感的一大契机,是1928年在京都御所举行的“御大礼(即位仪式‘大尝祭’的一系列的仪式)”。邀请全球宾客参加皇家大典,并以“飨宴料理”大宴来宾,为之后迎接各地游客打下了基础。再加上以明治天皇陵为首的“皇陵巡拜”,开创了京都独特的新型旅游模式。
为了振兴入境游,京都各处开始尝试重新挖掘和打造旅游胜地的魅力。去岚山和醍醐赏花,到鸭川和贵船纳凉,赏红叶、摘松茸、赏雪等等,宣传一年四季不同的乐趣。另一方面,洛北滑雪场等新的体育设施也修建完善。而在市区中心地带,剧场和电影院的现代化得以推进,太秦和御室等影视城都成了新的旅游景点。
游览巴士等交通手段也很发达,日式旅馆和西式酒店等住宿设施都展开了现代化改造。环绕宇治和大津的宇治川线路的铺设,直通比叡山和爱宕山山顶的钢索铁路和缆车索道开业,游览保津川和木津川的观光船业务等,以京都为起点的广域旅游路线的开发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在回顾日本旅游业的现代化时,京都扮演的常常是先驱者的角色。将历史积淀转换为资源的文化旅游自不待言,与博览会等振兴实业举措联动的揽客活动的展开,祗园等花街观光艺能的创新,利用钢索铁路开发的山岳观光路线,为方便外国游客下榻而开业的西式酒店,以振兴电影行业来提振旅游业等,京都人一直都在尝试开展新的旅游事业。即使在战后日本经济实现复兴的过程中,京都也率先将自身定位为“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并提出了新的城市规划。
拥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的京都从未停下过前进步伐,一直都在不断尝试,与时俱进。富有进取精神的人们让京都不止步于“古都”,而是不断创新,让京都一直走在时代前列。文化厅计划在2022年之后正式从东京迁至京都,如今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待文化厅正式落户京都后,京都将迎来一个绝佳的机会,再次巩固其在国内外游客心目中的日本文化中心的印象。“古都”也在“日日新”。
可持续的文化旅游城市
1997年,第3届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防止地球变暖京都会议,COP3)在京都市召开,通过了《京都协定书》,让京都不仅在旅游方面,在环境问题上也成为备受瞩目的城市。并且为了给2030年联合国成员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达成添砖加瓦,京都也始终不懈地保持着环境先进地的自觉性。
回顾这座城市的历史,可以发现京都的景观与环境可以用“山紫水明(山清水秀)”来表述。意思是四周群山秀美,水清见底。即便站在市中心,也常能看到东山、北山、西山的婀娜身姿。流向鸭川和贵船的纳凉露台,以及下鸭神社的清流等等,各处都能看到与水相伴的文化景观,也是这座城市的个性。京都发展起来的日本庭园文化,也可以说是将大自然以借景的方式融入都市生活当中的产物。京都虽然是作为工业城市发展起来的人口超140万的大都市,但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却能感觉到优美的大自然时刻环绕在身边。京都历经1200年,将“城市与自然”“传统与创新”不断融合,发展成为了一座独一无二的个性都市。
如今这个时代,不止环保领域,文化旅游领域也开始讲究可持续性了。2019年12月,京都市的国立京都国际会馆召开了一场国际会议。议题是旅游与文化。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共同主持了该会议。全球约有70个国家参加,包括各国负责旅游振兴的部长级首脑在内,与会人员约1500人次。会议以“投资未来的世代:观光、文化、SDGs”为主题,聚焦“文化传承”“地域社区”“人才培养”等方面,就旅游和文化领域如何助力实现联合国提出的SDGs目标展开讨论。当时,京都市长门川大作介绍了当地独特的实践模式——“京都模式”,提出了通过建构“地域社区”“文化”“观光”的理想关系,来助力实现SDGs目标。他展现了京都人力求市民生活与国际旅游的和谐共存,应对已然成为世界性课题的过度旅游问题的积极姿态。
现在受新冠疫情影响,跨国人员流动受限,但相信不久的将来游客如织的日常终将回归。届时,“京都模式”所体现的可持续的国际旅游城市的意义必将再次得到肯定。
标题图片:东福寺(京都市东山区)方丈北庭的市松纹样铺地石和金发藓。以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而闻名的日式庭园。造园师为重森三玲(Aflo)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