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巨星小松左京,对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思考及其对世界级畅销书《三体》的影响

文化 图书 社会

板仓君枝 [作者简介]

战后日本科幻小说初创期到黄金期的旗手、作家小松左京,如今重获关注。《复活之日》被大众视为预言了全球新冠疫情的作品,其他小松作品中呈现的真实性也跨越时代历久弥新。本次我们就小松作品的本质与魅力,采访了科幻小说翻译家、评论家大森望。

大森望 ŌMORI Nozomi

科幻小说翻译家、评论家。1961年出生,京都大学文学部毕业。长期致力于科幻作品的翻译和评论。著作有《21世纪SF1000》(早川文库)等。现在是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的翻译小组的牵头人。

高超的布局能力催生真实的紧迫感

新冠疫情大流行,让小松左京半个多世纪前出版的《复活之日》(1964年)获得了新的读者。而动画片《日本沉没2020》在奈飞(Netflix)上线引发话题,小松的代表作《日本沉没》(1973年)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复活之日》是小松第二部长篇小说。196X年,冷战正酣,新型生化武器MM-88菌泄露,在病毒流行中幸免于难的,只有各国南极科考队队员约1万人,以及深海之下的美苏核潜艇船员,人类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在卖出了460万本的超级畅销书《日本沉没》中,小松则描写了巨型地震频发导致日本列岛沉入海底,日本人失去祖国,最终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的故事。

除了这两部作品,最近还有别的小松作品受到关注。短篇小说《美国之壁》(1977年)中,美国的政策逐步显现出内向化趋势,独立日即将到来之际,忽然出现了不明的白雾,像一面墙一样,将美国隔绝在了世界之外。这一设定仿佛预言了特朗普政权下的美国,因此在网上引发热议。此外,《首都消失》(1985年)中,东京被一片巨大的云海笼罩,隔绝在了世界之外——这一设定也让不少人联想到了疫情之下的“封城”。

“我想阪神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之后也有很多人提到《日本沉没》,小松的作品在过去各种时间节点上都被人们拿出来讨论过。”科幻翻译家大森望说,“虽说《日本沉没》的板块构造论和《复活之日》的(以核酸扩增理论为基础的)MM-88菌等小说里的这些设定,都是以当时热门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而展开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发生。但在小说发表后过去了50年的今天,依然让读者觉得真实。因为小松在故事中巧妙融入了科学知识,他用出色的布局能力创造出了一种真实的紧迫感。那些设定虽然都是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设置的,但即使过去多年,依然给人一种小松预言了今天发生的一切这种感觉。这就是小松作品的惊人之处。”

《SF杂志》的创刊改变了小松的人生轨迹

小松左京(本名=小松实)1931年出生于大阪。1962年《SF杂志》出道。据其2006年的自传记载,小松是为多产作家,共有长篇小说17部,仅小说单行本就有62本之多。2011年7月去世,享年80岁(时事社)
小松左京(本名=小松实)1931年出生于大阪。1962年《SF杂志》出道。据其2006年的自传记载,小松是为多产作家,共有长篇小说17部,仅小说单行本就有62本之多。2011年7月去世,享年80岁(时事社)

小松左京与星新一、筒井康隆并称为“SF御三家”,是日本科幻小说的开创者。他出道的契机是1959年《SF杂志》(早川书房)的创刊。

“当时日本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科幻作家。《SF杂志》最初也只是翻译介绍欧美短篇科幻小说的平台。60年该杂志开始了挖掘新人的‘空想科学小说大赛’,后来改称‘早川科幻小说大赛’,由此出道的作家有小松、眉村卓、半村良、筒井康隆等日本第一代科幻小说家。”大森介绍道。

小松原本是“纯文学”出身,在京都大学的专业是意大利文学,也参与文学同人志活动。“他在同人志上写了些严肃的纯文学短篇小说。不过大概他当时就隐约感觉到自己不太适合纯文学吧。这时,他邂逅了《SF杂志》创刊号,一下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沉迷于该杂志刊登的外国科幻小说,并发现‘我所追求的世界在这里’,于是在得知大赛征稿后,就开始埋头写作。”

“投稿作品是《给大地和平》,描述了一个平行世界——如果战争没有结束一直打下去,世界会是什么样。虽然只获得了鼓励奖(以后的直木赏候补),但小松依然笔耕不辍,最终成为了科幻小说界的巨星”

“如果没有战争,我可能不会成为科幻小说作家”

小松左京科幻小说的原点之一,是战争体验。《给大地和平》就是决意要描写“那场战争”的作品。小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写一写战争,那场让还是少年少女的我的同龄人都成为牺牲品的战争。只是,记忆太过鲜活,让我无从下笔。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写起。总觉得会写成沉重又冗长的故事。但是,如果能够改变历史的话......”(《小松左京自传》/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正因为发现了科幻小说这个体裁,小松才终于能够提笔描写战争了。

小松在大阪出生,10岁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常在空袭和军事训练中度过,14岁时终于等来了战争结束。玉音放送,他是在勤劳学徒动员工厂里听的。战败后不久,他还打过零工,清理在空袭中被烧焦的尸体。他一直有个心结,总觉得如果战争不结束的话,自己终究也会被征兵,然后死在前线。他说:“如果没有战争,我可能不会成为科幻小说作家。”

大森说:“日本的科幻小说随着高度经济成长而发展,但60年代初期还随处随地残留着浓厚的战争记忆。第一部长篇小说《日本阿帕奇族》(1964年)是以战后废墟上的黑市为背景的。此外,他还写了几篇直接以战争为主题的短篇科幻小说。”

展望人类、地球、宇宙的历史的“宏大视角”

以战争体验为原点是小松SF的特点,大森称之为“宏大视角”,“是一种追溯人类历史、地球历史、甚至宇宙历史的视角。如何思考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很大的主题,然后在这个主题之下描写日本的种种。尤其是《日本沉没》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日本的国土消失之后,让日本人之所以成为日本人的自我认同到底在哪里?”

对小松而言,想要写自己的历史观、文明观和问题意识,能够描写“一般小说无法企及的维度”的科幻小说就是最适合的体裁。

“在‘SF御三家’中,星新一是小而美,筒井康隆是不拘体裁、自由奔放的文风,与此相对的,‘小松SF’则是贯彻科幻小说王道的的本格派。虽然究竟何为本格SF(硬科幻)也众说纷纭,但基本公认的一大特点是涉及科学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成果。小松就是立足于板块构造论、地幔对流等当时最新的地球科学成果,以及生物化学、信息工程学等现实中最前沿的学科,在此基础之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如何立足于现下的科学事实,天马行空地构想出惊艳世人的故事,就是本格SF最大的趣味所在。”

顺便一提,大森认为小松SF的代表作,是《无尽长河的尽头》(1965年)。讲的是主人公被卷入跨越时空的战争,不停地逃了10亿年的故事。“他将人类文明从头到尾都置于视野之内。作为小说来讲,多少有点崩了,但依然是最能体现小松SF力度的一部作品。”

下一页: 中国科幻小说《三体》受了《日本沉没》的影响

关键词

历史 文学 未来 畅销书 人类 小松左京 科幻小说 思考 复活 SF

板仓君枝ITAKURA Kimie简介与署名文章

曾供职于出版社、报社,现为日本网编辑部在职作者和编辑。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