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神宫的森林:由林学家和造园师打造的国家项目
生活与旅游 历史-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在日本人的DNA里,自古就拥有一种类似泛灵论的“八百万神明(千千万万的神明)”基因。八百万神明,是指高耸的山峰、幽深的森林、湛蓝的大海、美丽的岛屿等所有的地方都居住着很多的“神灵”。瀑布和河流、池水和湖泊中住着水神,火山和炉灶中住着火神,此外还有风神、雷神等等。这些就是所谓的“自然神”。日本的神灵中还有一种供奉祖先和伟人的“人格神”。明治神宫这座神社供奉的主祭神,是为近代日本的兴盛而鞠躬尽瘁的明治天皇(1852-1912年)和昭宪皇太后(1849-1914年),2020年11月将迎来供奉百年。
怀抱明治神宫正殿的神社区域称为“内苑”,主要被幽深的森林(林苑)环绕。侨居伦敦的小提琴家叶加濑太郎这样描述对这片森林的印象,“只要踏进神宫一步就会有所感受。也许就是平时完全感觉不到的‘信仰心’那种庄严的气氛”。不同宗教信仰的大量访日游客造访此处森林,或许也是因为它的这种神圣感吧。
明治神宫除了这片“内苑”之外,还有一个“外苑”。从内苑有一条当初种植了街道树的马路连接到圣德纪念绘画馆(以绘画纪念明治天皇一生的博物馆),以此为中心的一片绿地地带里还建有橄榄球场和棒球场等各种体育设施,这就是明治神宫的“外苑”。它是位于神社外的公园,这里还有“2020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新国立竞技场。设计该竞技场的是建筑师隈研吾,虽然设计的设施是巨型建筑,但能够让人感受到木材的温暖。
汇聚一流学者营造神宫
明治天皇曾周游日本全国各地,是位广受国民爱戴的天皇。因此,1912年7月天皇驾崩的两天后,东京市长阪谷芳郎(1863-1941年)和实业家涩泽荣一(1840-1931年)就提议“创建明治神宫”。他们在提议中甚至还明确提出“内苑应该由国家预算支出,外苑由国民的捐款来进行建造的方针”,政府随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当时已经决定将天皇的陵墓建在京都的桃山,此举也是因为东京市民想留下一点与敬爱的天皇之间的“联系”吧。
天皇驾崩次年(1913年),内阁成立了以当时一流学者为主要成员的“神社奉祀调查会”,就选址、建造规模等营造内外苑的基本计划进行了研讨。最终决定在与两位主祭神颇有渊源的地方,也就是明治天皇为身体虚弱的昭宪皇太后作为散步庭园而修建的、东京府下丰多摩郡代代幡町代代木,建造面积约70公顷的内苑(包括社内殿堂和林苑)。另外还决定在距离内苑稍远的、举办明治天皇大丧仪的葬场殿遗迹建造占地27.3公顷的外苑。1915年,内务省设置“明治神宫造营局”,开始了内外苑的建造工程。
建造工作在专家组成的调查委员会的指导下,以由其学生们执行的形式向前推进。神社内殿堂和纪念馆等建筑方面由东京帝国大学(东大)的伊东忠太(1867-1954年)教授和关野贞(1868-1935年)两位工学博士负责,而树木的甄选和造林方面则由东大教授川濑善太郎(1862-1932年)、本多静六(1866-1952年)两位林学博士负责。内苑的草地和外苑的街道树、绿地设计由园艺方面的宫内省技师福羽逸人(1856-1921年)和农学博士、东大教授原熙(1868-1934年)共同负责。
日本造园界的先驱上原敬二
作为国家项目受到全体国民关注的神宫内外苑的整体构想中,当然也体现着当时领导层的平衡感。在推崇文明开化、学习欧美文明的日本近代化思潮的前提下,不忘“和魂洋才”的精神。神社主体、内苑中采用日本传统建筑的木造“流造”(正面屋顶长长地向前方延伸出来,形成优美弧线,神社建筑中最常见样式—-译注)样式建筑,林苑则继承神社守护林(日语“社丛”)传统,以自然林为主。另一方面,外苑将西洋式石造建筑绘画馆放在林阴路尽头的正面,四排街道树形成强调对称美的人工设计,旨在建造一个包括体育设施在内的现代的西洋风格公园。顺便说一句,明治神宫镇座祭(创建纪念活动)于1920年11月举办,外苑竣工于1926年10月。
神宫内苑的林苑计划的制定和营造工程的领导者共有3名。调查主任是曾在德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的本多静六。其专业为造林学,在东大开办了日本最早的“造园学”讲义,他还作为1903年开园的“日比谷公园”的设计者广为人知。
第2位是本多的弟子、东大讲师本乡高德(1877-1945年)。他后来作为神宫造营局技师撰写了《明治神宫境内林苑计划》。
第3位是在本多手下、专业为森林美学(造园学)、当时是东大研究生院学生的上原敬二(1889-1981)。上原与本多一起参加为成功实施神宫内苑项目而举行的事前会谈,1915年担任造营局技术员。整整3年间,作为营造林苑的现场主任,他不断进行尝试和实验,1920年将其成果归纳成学位论文《神社林的研究》,被授予林学博士。
后来,上原为研究造园学赴欧美留学。1924年,年仅35岁的他创立了“东京高等造园学校(东京农业大学地区环境科学系造园科学专业的前身)”,接着于次年创立“日本造园学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1923年因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有一大半被大火烧毁,上原考虑到搞复兴要像欧美那样,绿色都市计划专家(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是不可或缺的。上原是近代日本第一位造园学者,一生出版著作250部,培养了很多造园家,堪称日本造园界的先驱。
上原说,“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公园和森林不同,日本有日式庭园和神社森林、陵墓等日本独特的造园”。而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永恒性和自然性、感受到幽深韵味的空间性和精神性。
在首都东京重生的大片神社林
前文提到神宫内苑建造用地为70公顷。其中既有森林为8公顷,89%都是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另外,由于邻接的铁路经常散发出煤烟,不适合对大气污染抵抗能力较弱的杉树生长。神灵居住的“永远的森林”,究竟如何在这里修建才好呢?以往的神社林都是通过选址寻找环境优越的自然林,依靠大自然的力量维持着“永远的森林”状态。那么,如何能让这里的森林最接近自然林呢?这是当时摆在三位林学家面前的课题。
上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首先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年代的88个古树林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制作了实测图。另外他还对禁止进入的仁德天皇陵的森林进行了观察。日本的陵墓,一般要修建储水的壕沟,将挖掘出来的土堆起来修筑成前方后圆坟,是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但其表面只是以屋顶石覆盖,并不植树。尽管如此,上原经过实地考察验证出“在数百年间,没有施以丝毫的人工干预,保持了仿佛原始森林般的庄严”,他确信这才是神社林的理想形态。
那么,要将内苑打造成理想的“永远的森林”,都需要做什么呢?三人认为按照下边的原则建造林苑,促成植被演替是可以达到目的的。
第一,林苑中除神社殿堂建筑地和参拜者移动使用的道路之外,其他区域都建成整体划一的连续林地(栽植地)。
第二,林地内绝对禁止人员进入。
第三,神社林由许多树种构成。政治家都强烈要求他们将神宫森林建成伊势神宫那样的杉树林,但从林学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土地水分不足,而且近旁来往的火车所散发的煤烟会导致杉树枯死,所以并不适合种植杉树。为了让种植的树木向自然林演替,他们将阔叶树、针叶树等多种树种混合栽种,并按树高设计高树层、中树层、低树层的多层构造的林相(森林样态)。这是上原通过对日本全国的天然林进行观察后得出的结论。
第四,林地中落叶不断堆积,经微生物分解变为腐叶土。另外,倒下来的树上长满蘑菇,腐烂之后归于土壤。就这样,只要不将落叶和倒树带出林地,即使不给树林施肥,植物也足以吸收这些营养不断生长。
第五,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从树叶空隙射进的阳光,树木的果实发芽,一些树倒下之后又有新的树生长起来,整个树林进行着天然更新。于是,尽管未经人工维护,随着时间流逝人工林也会向自然林演替。
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科学性说法,不过用现代话说,依靠“物质的循环”和昆虫、鸟类、小动物等“生命的循环”,100多年前人们就构建了“打造永续森林”的理论、并找到具体方法,这实在令人惊叹。基于这种科学的合理性制作的模拟图、《从林苑的创设到最终林相演替顺序预想图》,设想了种植树木初期(I)以及50年后(II)、100年后(III)、150年后(IV)的林相,这是务必请大家关注的事情。
维护大都市的物种多样性的森林
笔者因有缘成为上原老师的弟子、并担任日本学术会议环境学委员长,在神宫创建90年时(2010年)接受了为创建百年而成立的第2次明治神宫境内综合调查委员会会长一职。在总计超过千名、专业涉及生物各种类的专门委员的协助下,于2013年完成了内苑的森林现状报告书。根据该调查,经与第1次(1980年)、第2次的综合调查等比较表明,100年前全国各地敬献的约10万株树木,由参加栽种劳动的总计约11万青年志愿者亲手种下的那个森林,毫无疑问已经接近了林相预想图中描绘的100年后、150年后的形态。
东京首都圈是拥有4000万人的缺乏生机的巨大都市,但它的中心却是经人手建造、自然再生的“明治神宫森林”。人工种植的树木是怎样生长演替的呢?为此分别在1924年、1934年、1970年、2013年四次实施了每木调查(*1)。这种例子世界其他地方有没有呢。在第2次综合调查中,不只对林相等植物区系,还对鸟类、昆虫、鱼类等动物区系进行了详细调查,也印证了这片森林有力支持着大都市中物种多样性的事实。
虽然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使“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延期至2021年,但我希望来日本旅行的诸位游客也能够去拜访明治神宫,实际感受它的丰厚韵味。
标题图片:首都东京留存的明治神宫内苑的丰饶森林(提供:明治神宫)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字内容及图片,nippon.com版权所有。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请事先获得授权。)
(*1) ^ 在森林中设定一些区域,逐株测量树木的胸径和树高的调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