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社会的“都市传说”——从“口裂女”到“如月车站”
社会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一个戴着口罩的陌生女子一把抓住路过的小孩,问:“我漂亮吗?”瑟瑟发抖的小孩回答“漂亮”后,她就会把口罩取下来:“这样也漂亮吗?”口罩下面是一张嘴巴裂到耳朵的脸——无论年龄多大,基本上只要是日本人,大概就都听到过“口裂女”的故事。近年来,裂口女作为日本原产的鬼故事也开始风靡海外。
“‘口裂女’大概算是第一个纯国产‘都市传说’吧。”研究现代口传文学的国学院大学文学系的饭仓义之副教授说。像“口裂女”这样的都市传说到底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变化到现在的呢?
“口裂女”其实是可疑人物信息
饭仓介绍道,1978年的一个傍晚,岐阜县八百津町(还有其他说法)一位老年村妇说看见了一个嘴巴裂到耳朵的女人站在自家院子的角落里,于是这个流言便不胫而走。“1979年,《岐阜日日新闻》(现在的《岐阜新闻》)第一次报道了口裂女的传闻,然后这件事在小孩群体里传来传去,后来就越传越夸张。比如戴着口罩,穿着红大衣等等......后来还发展出了很多其他说法,诸如拿着镰刀,6秒就能跑完100米,讨厌发蜡,给她龟甲棒棒糖,她就会饶自己一命等等。”
据说“口裂女”的传闻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从岐阜传到了青森,甚至鹿儿岛。“这一传播速度的背后,有当时上补习班的小孩日益增多的因素。在此之前,小道消息很难跨学区传播。而补习班却聚集了来自多个学区的学生,于是当一个小孩讲了‘我们学校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之后,其他小孩子就会觉得‘哇,好可怕,会不会也跑到我们学校啊’,等回到自己的学校后,就会将这个消息讲给别人听。他们还会打电话之类的告诉亲戚们,还有其他的报刊和电视上也会开始报道这件事。”
对于孩子们而言,口裂女让他们害怕,属于一种可疑人物信息。“补习班是从傍晚开始的,(补习班下课后)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走在夜晚的城市,看到了很多以往没有见过的大人们的形象。这里面有正赶去夜店上班的风尘女子,也有酩酊大醉的醉鬼。这其中可能有人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孩子们这种不安的情绪就投射到了口裂女上。”
“最开始的时候,老师和家长都比较担心小孩们的安全,好像还搞了巡逻和集体放学。1979年暑假即将到来的时候,这个消息就基本上没什么人传了。只有极具冲击力的人物形象留在了记忆当中,然后被收编进了妖怪的队伍。”
岐阜市柳濑商店街上的“口裂女”主题鬼屋“恐怖小路”。2012年开始举办的夏季限定鬼屋,2019年9月停办(时事社)
第一次热潮=媒体注意到了年轻人的口头传播
在口裂女的故事不断传播的7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维系城市生活的统一基础设施——电视机、汽车、电话等——开始在全国普及。
把“都市传说”一词介绍到日本的,是1988年翻译出版的美国民俗学者扬·哈罗德·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的著作《消失的搭车客》(1981年)。当时口传文学研究领域只将研究对象局限在民间传说等古代文本中,而年轻气盛的日本青年学者们据说是受够了这种墨守陈规的做法,希望给学界注入新鲜血液,能够通过研究现在的八卦和传言的背景来揭示现代都市的特点,于是就翻译了这本书。
布鲁范德将“在城市生活的背景下,被传成朋友的朋友身边发生的新奇故事”定义为“都市传说”。例如,搭车客其实是幽灵,又或者床下藏着一个杀人魔之类的故事。幽灵搭车客,如果追本溯源的话,这个题材是可以上溯到1800年代的出租马车时代,然后在马车社会向汽车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再加上报纸等媒体的发达,于是便加速了这一传说的传播。例如,在报纸专栏看到的或在收音机上听到的段子被人当成身边的真实事件般到处传播,当传播到一个地方后,又会被附会上这些地方的特点,再添油加醋地传播开去,最后传遍美国的各个角落。
“80年代后期的日本,年轻人之间的口碑传播受到关注。比如冰激凌专卖店Hobsons和31的店外排起了大长队,或是最近流行起了波士顿包等等,初高中生里总会有什么忽然就火起来,然后成为社会现象,引发热议。首都圈的初高中生群体中,‘那个很赞’的话题眨眼间就通过口碑传播在人群中疯传开去。这种现象的时代背景是出现了家庭餐厅和便利店后,高中生和大学生都可以打零工了,于是手头就宽裕了,在整个日本经济的泡沫被不断推高的过程中,包括初中生在内,所有小孩的购买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而对孩子们的口碑进行分析的市场营销手法也越发受到重视。”
这种市场营销的经典案例有乐天的“小熊饼”。“如果发现有眉毛的考拉的话,那天就会很幸运”——这样的传言在女高中生中口口传开。该公司也抓住了这个机会,狠下功夫,比如增加了些考拉的图案等等,让这款饼干零食成为了长寿产品,2019年迎来了发售35周年。
“当时流传的传言中,有摸一摸佐川急便物流卡车上画的卡通快递员的兜裆布就会得到幸福呀,还有如果一对恋人去上野公园的不忍池划船就会分手之类的。于是,杂志什么的也开始征集这种传说的投稿,用‘都市传说’这个词搞起专辑来。”写手们搜罗了这种段子,然后有意识地添油加醋一番,不断把话题炒起来。一个典型代表就是人气杂志《Popteen》上介绍的“人面犬”。据说这只狗能口吐人言,长着一张中年大叔的脸,能以时速超100km的速度追踪车辆。
“这类都市传说在平成初年,90年代初期迎来了人气巅峰,并在95年之后热度逐渐褪去。因为阪神淡路大地震、奥姆真理教的地铁沙林事件接踵而至,整个社会氛围不再适合讲怪力乱神了。媒体也都不约而同地停止提及灵异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