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式西餐,来尝一下?
饮食 生活-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在《米其林美食指南东京2019》中,星级餐厅、菜肴种类、入选餐厅数量均为世界第一,日本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美食之国。日本人吃西餐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150年前,期间几经曲折,并实现了飞跃性的“进化”。
在日本,“西餐”又被叫做“洋食”,但这两者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相对于忠实再现原汁原味的西餐,为了区别于日餐“和食”而使用的词汇则是“洋食”。它在保留了西餐风味的同时,又根据日本人的口味进行改良,从而发展出成为日本人的创意菜式。西餐是高档菜,吃的时候要用刀叉,而洋食却出现在平民百姓常去的饭馆儿里,并且多是用筷子来吃的。
日式西餐“洋食”的滥觞
洋食的历史,随着明治时代的到来(1868年)而拉开帷幕。日与西,与“洋食”的说法类似的还有,和服与洋服(西装),和室(日式房间)与洋室(西式房间)等,这样的区分用法是从明治新政府推行“文明开化”后开始的。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受佛教禁止杀生的影响,加上牛马又是用于农耕的家畜,所以食肉被当作禁忌。这里面似乎也有江户幕府想要压抑平民奢靡之风的考量。但明治新政府则鼓励人们吃肉,尤其是把吃牛肉看作为文明开化的象征。
这其中的理由,在于提高国力,能与强迫自己签订了不平等通商条约的欧美各国平起平坐,希望通过食肉来获得像西方人那样强健的体格。
在这一过程中,日后成为顶级品牌的“神户牛”与“米泽牛”这类原本用于农耕的日本牛,逐渐变成食用牛,畜牧业因此而发展起来。据说发现日本牛美味的,是生性喜食牛肉的英国人。
言归正传。上野精养轩等西餐厅的顾客,都是当时的特权阶层人士。而在东京最繁华的商业区浅草,喜好新鲜事物的平民百姓,听说了这种西餐的存在后,就开始流着口水念叨:“咱也想尝一尝那洋气的菜。”于是,没过多少时间,他们的愿望就实现了。可以和日本酒、米饭、味噌汤这种日餐一起来一饱口福的洋食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了浅草一带。
肉嫩汁多的“炸猪排”
要说浅草上野一代最具代表性的洋食,那肯定非“炸猪排”莫属。“Yutaka”“井泉”等多家老字号猪排店今天依然生意兴隆。这些店的炸猪排基本都配有米饭和味增汤,这种吃法太过普及,如今已完全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以至于鲜有日本人会把它当做西餐看待。
日本的炸猪排,是由欧洲的“炸肉排(如法国的côtelette、德国的das Schnitzel)”演变而来的一道菜。欧洲的做法是将薄肉片放到平底锅里煎炸,而明治时代的日本大厨则是把厚厚的肉排放进深锅里,像天妇罗那样炸煎透。这样做出来的肉排柔嫩多汁。配上圆白菜丝,最后浇上日本人在英国伍斯特酱的启发下开发出的浓稠的“炸猪排酱”,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炸猪排在东日本尤受喜爱。日本列岛可大致分为东西两个文化圈。笼统地来说,江户时代,在用马耕地的东日本,猪肉得到了普及,而用耕牛的西日本,牛肉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尤其是近畿地区(日本本州岛的中西部——译注),当地人一直以来爱吃的炸肉排,用的不是猪肉,而是牛肉,被称作“牛肉炸排”或“炸牛排”,不过两者有些微妙区别,前者更有高级感,后者则更接地气些。
此外,熬煮的洋葱和裹上入味蛋液的肉排,一起盖在日本传统的大碗饭上,就成了“肉排盖饭”。这种吃法最早是由荞麦面店发明的,我个人觉得这是日西合璧饭菜中的杰作。
“咖喱饭”非印度传来
咖喱饭最早是旧日本海军的伙食。日本海军是以英国海军为蓝本创建的,因此伙食方面也在菜单里加入了用英国殖民地印度的香料咖喱粉做成的英式咖喱。
咖喱饭不是从印度传来的食物。因为食材里面使用了牛肉(或者被视作为不洁的猪肉)。除了果阿邦这种基督徒多的地区外,印度大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对他们而言牛是非常神圣的动物,受到崇拜,所以不可能在咖喱里放牛肉。
现在日本海上自卫队也沿袭了旧海军的做法,船上的伙食,每周固定有一天是咖喱饭,并搭配牛奶、色拉、什锦咸菜。据说这是为了确保在漫长的航海过程中,不至于丧失对星期几的感觉而考虑出来的。
到了昭和时代,用起来方便的咖喱块走向市场后,咖喱饭正式作为日本家常菜走进了千家万户。后来还派生出了咖喱乌冬面、咖喱杂烩饭等许多吃法,而且咖喱饭如今甚至作为日餐打进了印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