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伟人传

福泽谕吉:提倡通过个人独立,走向国家强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文化

福泽谕吉生活在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他撰写了《西洋事情》和《劝学篇》等多部启蒙国民思想的经典著作,还创办了庆应大学及《时事新报》,作为教育家和实业家建立了卓越功勋。

与动荡的明治政府之间的关系 

以长州藩和萨摩藩为中心的势力将德川家赶下将军的宝座,各大名联合起来重组政权,明治维新由此成功。对于此前一直主张“尊王攘夷”的长州藩占据明治政府的中枢,福泽起初心怀畏惧,然而当他看到新政府延续了旧幕府的文明开化政策之后,便不遗余力地从外部对明治政府给予支持。当时与其关系最为亲密的是将英国的近代化模式视为日本典范的大隈重信(佐贺藩出身)和井上馨(长州藩出身),以及积极推进铁路建设的岩仓具视(朝臣)。

虽然拥有幕府旗本(武士的一个等级——译注)身份的福泽是失败方的一员,但直至1873年大久保利通凭借“征韩论”(日本针对朝鲜半岛的对外扩张论调——译注)掌握实权为止,文明政治的6项条件一直在新政府亲英美派人士的努力下稳步实现。然而,以普鲁士式的近代化模式为志向的大久保掌握了政权后,福泽的构想便受到抑制。福泽非常重视个人自由的经济活动,大久保则希望在国家统治的基础上推进近代化进程。从福泽撰写《分权论》(1877年)等言论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878年大久保遭暗杀之前,他一边警惕遭到镇压,一边最大限度地反抗大久保。

大久保遭暗杀后,政府的实权再度落到福泽的盟友大隈重信手中。因此,1878年至1881年间,福泽连续撰写了《民情一新》(1879年)、《时事小言》(1881)等多部支持大隈的重要著作,并策划起草了宪法草案,即有名的交询社私拟宪法案。然而,大隈及庆应义塾出身的官僚在明治14年(1881年)的政变中被迫下野,这些旨在推进英国近代化模式的言论活动成果也随之付诸东流。此后,以继承了大久保路线的伊藤博文(长州藩出身)为核心的政府,不断加强了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统治。

注重不依附于国家的个人独立 

福泽创办庆应义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身为实业家,他还在1882年创办了《时事新报》,在政治、时事、社会问题及女性问题等领域广泛发表评论。《时事新报》创刊后,福泽对于日本的发展投入的感情十分复杂。对于执掌政权的伊藤而言,“一国之独立”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这一点上他们并没有分歧,不过伊藤并不像福泽那样注重个人独立的实现。福泽本人对此非常清楚,对于不能确保“一身之独立”的国家的脆弱性,他始终心怀忧虑。

1889年,明治政府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由此完成了普鲁士模式国家体制的建设,同时也确立了官学为主私学为辅的教育制度。日清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译注)胜利后,国家在“一国之独立”方面姑且安定下来,但人民对国家的依附感却愈发显得强烈,福泽对于“一身之独立”心怀忧虑。或许正因为如此,《福翁百话》(1897年)及《福翁自传》(1899年)等日清战争后的著作,其主题均涉及一身之独立。

1901年,福泽谕吉因脑中风复发去世,享年66岁。他的一生以1868年的明治维新为折返点,前后各经历了33年动荡的岁月。

标题图片:1891年前后的福泽谕吉,该肖像为1984年日本银行发行的1万元纸币的原版图(庆应大学福泽研究中心收藏)

关键词

历史 明治维新 近代化 日本历史 伟人传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