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氏物语》的魅力(1):日本古典文学巅峰巨作,深度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形成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如果想了解日本文学乃至日本文化,可以读一读《源氏物语》。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其作品表现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他非常喜欢读《源氏物语》。他的学生、曾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有力候选人的三岛由纪夫也从这部作品中得到过很多启发。
描写70年岁月的54卷鸿篇巨著
日本最早成文的文学作品是成书于8世纪(712年)的《古事记》,而直至21世纪,日本人阅读最广泛、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影响最深远的还应该是《源氏物语》。
距今一千年前的1008年,《源氏物语》正在创作之中,作者留下的日记为此提供了佐证。要说11世纪初,那是和法国英雄史诗《罗兰之歌》(11世纪末)的问世大致在同一时代,比《尼贝龙根之歌》(13世纪初)早200年,更是比《坎特伯雷故事》(14世纪末)早了近400年。
作者紫式部是一位宫廷女官。父亲是著名学者,擅长汉诗。当时的政治体制是辅佐天皇的政治家掌握实权,以藤原道长为代表的掌权者留名史册。紫式部服侍的是藤原道长的女儿,也就是一条天皇的皇后彰子。同时侍奉彰子的还有女和歌诗人和泉式部,她擅长以直抒胸臆的和歌吟咏热情奔放的爱情。
土佐光起绘制的《紫式部图》(石山寺藏品)
一条天皇还有一位皇后,是藤原道长哥哥的女儿,也就是藤原道长的侄女定子。宫廷女官清少纳言将侍奉定子的经历记录下来,这就是随笔集《枕草子》。《源氏物语》与《枕草子》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双璧。
《源氏物语》是一部由54卷构成的鸿篇巨著。上卷是贵公子光源氏的传记,下卷讲述的是其子孙的故事。上下两卷合起来,时间跨度长达70年之久。上卷表现的是光源氏在男女之间的恋情中追求幸福的经历,下卷描写了在恋爱中无法获得幸福的男女的生活状态,刻画出与现代小说相通的荒谬世界。
多情公子光源氏的一生:光与影交织变幻
《源氏物语》这部作品语言优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书中人物个性鲜明,经典场景令人记忆深刻,同时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感人至深的主题,因此始终屹立在日本文学的巅峰,经久不衰。
首先,《源氏物语》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写成。比如,第54卷即最后一卷的标题,是表达人生虚幻无常之意的“梦浮桥”,这个美妙的词语屡屡被用于日本中世的和歌之中,也见于近现代小说的标题。《源氏物语》在日本文学中的作用,犹如《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之于欧洲。
书中的故事情节也是跌宕起伏。主人公光源氏为上天所眷顾,容貌俊美、光彩照人。他降生时贵为皇子,后却被降为臣籍,脱离了皇族,但他却展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他所经历的恋情,恐怕涵盖了世界上所有小说的恋爱模式——与皇后及人妻私通,挑战宗教禁忌,与奶奶级女子之间的恋情,等等。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一般,多情的光源氏终其一生,始终生活在光(幸福)与影(不幸)的交替变幻中。
光源氏也是一位旅人。他失势后被逐出京城,远走他乡。在须磨居住了约1年,后移居明石1年半时间,在简陋的房屋中闭门索居。藤原定家以光源氏隐居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和歌(*1),在日本中世千利休创立茶道(WABI茶)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描绘光源氏在须磨幽居情形的《源氏物语 须磨松风图屏风 右扇》(学习院大学资料馆藏)
结束羁旅生涯的光源氏返回都城,建造了一座大型宅邸六条院,将妻子和女儿们安置在这里。这座宅邸由四个边长120米的正方形区域构成,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之美。光源氏在六条院内一边欣赏美丽的四季风光,一边享受着与心爱之人共同生活的喜悦。
江户时代的诗人松尾芭蕉将俳句发扬光大,他创作的俳句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俳句中必定包含季语,有一本季语的集锦集名为《岁时记》,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结晶,《源氏物语》中描写的六条院的日常生活正是这本书的原点。
(*1) ^ 《新古今集》中收录的和歌“見渡せば花も紅葉もなかりけり 浦の苫屋の秋の夕暮れ(放眼环望处,春花红叶皆不见。秋日斜阳里,唯有茅屋立海滩)”,正是基于《源氏物语》明石卷的“なかなか、春秋の花紅葉の盛りなるよりは、ただそこはかとなう茂れる陰どもなまめかしきに(嘉木繁茂,葱茏可爱,比春天的樱花和秋天的红叶更加优美)”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