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老年独居女性的困境——工作不稳定,住房没保障,老了怎么办?

人物访谈 社会 生活 工作劳动

板仓君枝 [作者简介]

《打工一直拿最低工资,这是我的错吗?我寻问了国会议员》——和田静香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版了这本“标题特别长”的书,并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到了50多岁,她的女性主义意识觉醒才“姗姗来迟”。我们就中老年独居女性生存困境的背景,对她进行了采访。

和田静香 WADA Shizuka

1965年生。曾担任音乐评论家、作词家汤川Rei子的助理,后成为自由音乐撰稿人。2021年出版的《打工一直拿最低工资,这是我的错吗?我寻问了国会议员》一书,成为“异类”政治畅销书。2023年出版了《50多岁才知道女性主义的我,为了安心地过好独居生活而思考身边的政治》。目前其“独自生活的我们”系列文章正在月刊《世界》连载。

年过半百,陷入人生低谷

和田静香长年从事音乐撰稿工作。疫情期间,年过半百的她陷入了人生中最严重的经济困境,从而对日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现状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她说,其实上了40岁以后,谋生就已经开始变得艰难了。

“年轻时,我靠写作糊口。而40岁之后,工作量骤减,我不得不开始靠打工维持生计。我在便利店、面包店、超市、餐厅、饭团店等都打过工,大多都是餐饮业。”

打工的时薪永远是最低工资。例如,2008年,44岁的和田在便利店打工的时薪是850日元。干了三年后,她辞职了。但店里招人替她的时候,时薪就变成了900日元。“为什么我在的时候不给我涨工资?当时我特别生气。”

那时,她的年收入只有150万日元左右,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我一直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责任。为什么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人生?我对自己充满了愤怒和悲伤。在这个社会,(女性)结婚生子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是不想结婚,但至少当时应该去找一份正式工作啊!对此,我曾无比后悔。”

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和田被自己打工的地方解雇,失去了“兜底网”。55岁,她的人生跌到了谷底。

直接向国会议员发问

新冠疫情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造成了直接冲击。大量非正式员工遭解雇或不予续约,其中女性的比例约是男性的1.8倍。

2021年,《打工一直拿最低工资,这是我的错吗?我寻问了国会议员》以单行本形式出版。2024年文库本出版(朝日新闻出版社)
2021年,《打工一直拿最低工资,这是我的错吗?我寻问了国会议员》以单行本形式出版。2024年文库本出版(朝日新闻出版社)

老了之后怎么办?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真的完全是“自己的责任”吗?这样的想法让和田饱受折磨。就在那时,她偶然看了一部纪录片——《为什么你当不上首相?》(2020年上映)。该片向观众呈现了众议院议员小川淳也(现立宪民主党干事长)长达17年的政治生涯。和田被这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的政治家深深打动,产生了直接向他表达自己忧心未来的想法。

“我想和小川先生一起,出版一本能帮我答疑解惑的政治类图书。”和田勇敢地将之付诸了行动。她的热情打动了对方,两人进行了多轮对谈。话题涉及低生育率、老龄化、贫富差距、税收、社会保障等,和田直率地问,小川耐心地答。有时,和田发现小川的回答无法让自己信服,便提出异议或深入追问。最后,和田把两人交流的过程整理成书,让读者身临其境。

住房问题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透过两人的对谈,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中老年独居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例如,对于和田来说,住房问题关乎生死。尽管日本政府有支持自有住房的政策,比如对新建住宅实行税收优惠等,但福利政策层面的住房保障问题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这让和田深感震惊。

“上了40岁,我就付不起之前一直住的公寓的房租了。于是我开始去便利店打工。但两年后我还是不得不搬走。从那时起,我一直在寻找租金便宜的房子,不停地搬家。在房地产中介公司,我开始遭到无情的估价,‘自由职业?单身?这个年纪,(租房)难呐’。想到未来可能连房子都租不到了,我甚至萌生出‘干脆早点儿死了算了’的念头。我想中老年独居女性都面临类似的处境。”

女性非正式员工大多属于“就业冰河期世代”(指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头十年毕业找工作的一代人。当时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就业市场进入寒冬——译注)。“男性的话,哪怕一开始是非正式员工,后来转正的也大有人在。但对于女性来说,一旦成为非正式员工,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转正。”

“日本的养老金制度由国民年金(基础养老金)和公司职员、公务员享有的厚生年金这两部分构成。对于自由职业者和非正式员工来说,即使连续40年如期缴纳国民年金保险费(2024年度月缴16980日元),退休后每个月也只能领到约65000日元养老金。到那时,假设房租是7万日元,光这一项就已经入不敷出,走投无路了。”

“公营住宅(日本的一种保障性住房——译注)房租低廉,如果住得进去或许能勉强度日。尽管现在独居的人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公营住宅却还都是面向家庭的。房源少,中签率低。东京都营住宅面向单身人士的房源须年满60岁才能申请,我现在连入住的资格都没有。中老年单身人士很难在房屋租赁市场上租到房子,希望政府能增加一些让我们可以安心住到终老的公营住宅。”

比“年收入门槛”更重要的问题

自2024年10月日本国会众议院选举之后,政策讨论的焦点一直是重新划定缴纳所得税和社保费的“年收入门槛”问题。在现行制度下,比如公司职员和公务员的配偶(第三类被保险人),只要兼职或打工的年收入不超过130万日元就无需缴纳保费,一样能享受基础养老金。一旦年收入超过这个数字,就需要缴纳保费,进而导致到手收入减少,因此许多人选择控制工作量以避免收入过线。

“大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宽裕,所以相比20年、30年后的养老金,眼前到手的可支配收入更重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请大家细想,第三类被保险人制度实际上将女性束缚在了低薪、辅助性的工作岗位上,它是性别角色分工的支持者。对于我们这些不靠丈夫扶养自己的女性来说,这个“门槛”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还导致女性群体分裂。因为从中获益的家庭主妇被其以外的女性视为‘占到了便宜’。”

“我认为,无论男女,所有劳动者都应当按其劳动所得缴纳相匹配的税金和养老保险费。而政府应当积极地探讨提高基础养老金的问题。在说什么‘年收入门槛’之前,花时间好好重整社会保障体系更有必要,政治家们却回避这个问题。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日本社会需要更多女性政治家!

和田说,她直到50多岁才终于对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感到愤怒。“回想起来,我年轻时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对女性的歧视,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助长过这种歧视。”

1985年,也就是《男女就业机会平等法》颁布那一年,20岁的和田成为音乐评论家汤川Rei子的助理。汤川女士被奉为“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女性榜样”,媒体的采访邀约接连不断。

当时,和田却忿忿不平,认为汤川女士一边把家务和育儿交给家政人员和保姆,一边“扮演理想女性”。“我一度很生气,连家庭都照顾不好,还谈什么事业?如今我终于理解了汤川女士的压力,因为她无法指望丈夫分担一星半点。”

27岁时,和田成为自由撰稿人。起初,她梦想着能写一些关于自己喜欢的音乐类文章,认为那是一件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意识到了音乐行业对女性的歧视。

“像汤川女士,还有日本首位采访披头士的记者星加Rumi子,女性为欧美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振兴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功绩却未曾得到认可。女性撰稿人总是被贴上‘肤浅’的标签,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她还听说男女撰稿人的稿费有差别,年纪越大工作的机会就越少。

和田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女性只要活着就时不时被人‘踩上一脚’。‘踩’的人和‘被踩’的人看到的世界应当是不同的。”重整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工资(2024年10月日本全国平均最低工资为1055日元),为中老年女性提供就业援助和住房保障。若想让这些能保障独居女性安心过晚年的政策落地,就需要更多女性政治家。而目前,日本国会中女性议员人数仅占19%,这与男女数量均等相去甚远。如何才能增加女性政治家的人数呢?

为此,和田采访了日本首个实现性别均等的议会——神奈川县大矶町议会。20多年来,大矶町议会一直坚持男女议员人数均等。在这里,她听到了各类女性的声音,学到了通过居民运动、消费者运动来建设更好社区的重要性。她把这些经验整理成文,于2023年出版了《50多岁才知道女性主义的我,为了安心地过好独居生活而思考身边的政治》(左右社)。

弥合女性群体的裂缝

目前,和田正在撰写关于中老年独居女性的系列采访报道,并在月刊专栏连载。

其中一名受访者因工作与护理母亲的双重压力而身心俱疲,最终患上抑郁症而退休;另一名受访者虽为专职人员,却是处境极不稳定的非正式公务员;还有一名是68岁的音乐撰稿人,靠上夜班等工作勉强度日。这些女性,无一不面临着严峻的现实,为了活着拼尽全力。 

“就我自己而言,依然看不到未来,每天都活在焦虑中。也许有一天还得再去打零工。我现在还是会经常拿起车站和便利店里放着的免费招聘杂志,查看招聘广告。”

要在男性主导的政界实现性别均等,道阻且长,不容乐观,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先让更多女性团结在一起。

“如果对我的文章产生了共鸣,那就团结起来吧——我写作的时候总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正如第三类被保险人制度反映出来的那样,女性群体很容易被分裂。如果我们不能团结起来、共同发声,就无法消除各种歧视现象,也无法产生更多女性政治家。所以,我想先努力弥合裂缝。”

标题图片/正文图片:nippon.com日本网(2024年12月,于东京都某公园)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关键词

    女性 自由职业者 零工劳动

    板仓君枝ITAKURA Kimie简介与署名文章

    曾供职于出版社、报社,现为日本网编辑部在职作者和编辑。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