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的节庆活动

如月(2月):初午、针供养、女儿节人偶集市

文化 生活 社会

小林明 [作者简介]

自古以来,日本各地一年四季都会举办面向大众的各种活动,日语中统称为“年中行事”。从起源于宗教或农耕仪式的祭典仪式,到5月5日端午节和7月7日七夕节等,日本每个月都有许多节庆活动,这种习俗至今依然在日本社会广泛传承。作为文化及信仰发展演变成熟的实例,本系列专题将为读者介绍日本各月份的传统活动,并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与信仰。

曾深受儿童喜爱的“初午”

在日本,2月和8月商家的销售额下降,这两个月被称为“二八”,被人们所嫌弃。从“师走”(12月)到1月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但进入2月后,商业活动陷入停滞,商人们也清闲起来。

江户时代的情况也是如此。人们将2月第一个午日,即初午作为稻荷神社的祭典日,并举办活动以改变经济萎靡的现状。关于初午节的起源,有人认为它最初是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后来,这一活动与主管五谷丰登的稻荷神相结合,在江户时代成为传统活动。

卖太鼓的小贩会在1月25日左右出现,孩子们对此期待不已。他们缠着父母给自己买太鼓,然后敲着鼓一路走向稻荷神社,这是当时的习俗。初午节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孩子们围在卖太鼓的小贩身边。大太鼓用于招揽顾客,小贩通过敲打大太鼓吸引人们注意,然后出售手中的小太鼓。出自《江户府内绘本风俗往来》,现藏于国立国会图书馆
孩子们围在卖太鼓的小贩身边。大太鼓用于招揽顾客,小贩通过敲打大太鼓吸引人们注意,然后出售手中的小太鼓。出自《江户府内绘本风俗往来》,现藏于国立国会图书馆

此外,还有出售幡旗的商人。手持幡旗的孩子走在队伍前面,其他孩子一边敲打太鼓一边前往稻荷神社。这一景象在江户随处可见。对孩子们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游戏,而非信仰。

在江户,还有绘马(用于祈愿的木牌——译注)出售。人们购买绘马后,写上心愿,然后将其供奉于稻荷神社。

初代歌川国贞(1786-1864年)曾描绘过母子前往稻荷神社献纳绘马的场景。画中的母子去东国(关东)的稻荷总社——王子稻荷神社(位于东京都北区)祭拜,在江户大大小小近5000座稻荷神社中,该神社尤受欢迎。通往神社的道路上挤满了前来参加庙会的人。

前去王子稻荷神社参拜的母子们。中间和左侧的女性拿着绘马。左侧的女性旁边有一名扛着幡旗的少年。出自《王子稻荷初午祭之图》,现藏于国立国会图书馆
前去王子稻荷神社参拜的母子们。中间和左侧的女性拿着绘马。左侧的女性旁边有一名扛着幡旗的少年。出自《王子稻荷初午祭之图》,现藏于国立国会图书馆

王子稻荷神社的初午节一直举办至今。这项活动也被称为“风筝集市”,因出售象征吉祥的风筝而闻名。由于江户城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火灾,“风筝乘风疾速飞行,可用作预防火灾的护身符,于是人们便将王子稻荷神社的‘奴风筝’(武家奴仆形象的风筝——译注)当作有避火功效的风筝。”(据东京都北区政府官网)

有些稻荷神社还会举办二之午、三之午等活动。由于农历2月相当于公历的3月,因此,有些稻荷神社会在3月举办初午节,各地的初午习俗并不相同。

以另一种形式传承至今的“针供养”

“针供养”也是一项延续至今的传统节庆活动。人们将折断、弯曲或生锈的针插入豆腐等物品中进行供奉。除日本全国的神社寺庙外,教授日式或西式裁剪的学校也会举办这一活动。时间通常为2月8日,但与初午节一样,不少地方会在3月,即农历2月举行针供养活动。

将针插在豆腐上进行供奉,有些地方则插在魔芋等物品上(图片:PIXTA)
将针插在豆腐上进行供奉,有些地方则插在魔芋等物品上(图片:PIXTA)

据记载,针供养源自2月8日“事始”这一天。

每年12月8日,人们开始为新年的接年神活动做准备。翌年的2月8日,正月活动正式收尾。这一天人们重新开始日常生活,因此被称为“事始”。

不过,所谓日常生活,主要指农业活动,所以人们心怀敬意地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并供奉使用过的针。(《融入生活的日本风俗习惯》,丹野显著,讲谈社)

而1690年(元禄3年)出版的职业图解辞典《人伦训蒙图汇》中记载道:“女佣长年使用的抑或折断的针,恩惠何其深也。若不供奉,则入地狱。少女为此惶恐不安,慌忙交钱供奉。”

有人半带恐吓地对女佣和少女们说:“如果不供奉针,你就会下地狱”,从她们身上勒索钱财。看来曾发生过此类可疑事件。

下图摘自《人伦训蒙图汇》,一名男子手拿人偶,人偶头上插着针。这名男子正是威胁女性并榨取其钱财之人,估计是制造针的工匠或裁缝行业的从业者。先回收旧针,再推销新针,从中牟利。

男子将针交给僧侣。这些针很可能是以“替你们拿去供奉”为由,向女性收钱并收取而来的。出自《人伦训蒙图汇第七卷》,现藏于国立国会图书馆
男子将针交给僧侣。这些针很可能是以“替你们拿去供奉”为由,向女性收钱并收取而来的。出自《人伦训蒙图汇第七卷》,现藏于国立国会图书馆

如今,举办针供养活动的知名神社和寺庙有东京浅草寺的淡岛堂、爱知县名古屋市的若宫八幡社、大阪市天王寺区的太平寺等。

其中,和歌山市的淡嶋神社尤为知名且具有重要意义。据说,针供养源自人们对淡嶋神社供奉的少彦名命的信仰。少彦名命也是裁缝之神。供奉少彦名命即为“淡岛信仰”。淡嶋神社的针供养并不是将针插入豆腐,而是在举行祓除仪式后,将针埋入针冢中。这很可能就是针供养活动的原型。

浅草寺的淡岛堂正如其名,与淡嶋神社有着深厚的渊源。一位名为淡岛愿人的僧侣将源于纪州(今和歌山县一带——译注)淡嶋神社的针冢供奉活动传至江户,在浅草寺演变为将针插入豆腐的形式。随着时代和地点的变化,信仰也随之发生改变,这是其中一个有趣的实例。

浅草寺淡岛堂(图片:PIXTA)
浅草寺淡岛堂(图片:PIXTA)

热闹非凡的十轩店女儿节人偶集市

女儿节临近之际,日本各地自2月25日起就开始举办售卖女儿节人偶的集市,其中最热闹的要数十轩店(位于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室町)。平日里售卖其他商品的生意人此时临时成为人偶商人,在十轩店的街道上鳞次栉比地搭起临时摊铺。

十轩店人偶集市的场景。左侧堆积的箱子中装着人偶。这家店平日经营其他生意,仅在人偶集市期间将店面租借给人偶商人。出自《画本东都游》,现藏于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特别文库室
十轩店人偶集市的场景。左侧堆积的箱子中装着人偶。这家店平日经营其他生意,仅在人偶集市期间将店面租借给人偶商人。出自《画本东都游》,现藏于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特别文库室

人偶集市完全属于卖方市场,因此,商家有时会狮子大开口,要出高价。据《图说 浮世绘中展现的江户岁时记》(河出书房新社)记载,仅人偶集市期间,商家“就能赚取十两或十五两”,可见当时确实有漫天要价的情况。

另一方面,当时似乎也出现过砍价的顾客,“人偶商人和顾客之间的讨价还价也是人偶集市的一大特色”(同上书)。

如月是一年中传统活动较少的一个月份。正如文章开头所述,这是因为忙碌的新年结束后,商业活动陷入了停滞状态。

尽管如此,初午和针供养等信仰还是深深扎根民间,尤其受到妇女和儿童的喜爱。由此可见,跨域时代将文化传承至今的,正是妇女和儿童。

标题图片:(左)《东京开化名所记 王子稻荷社》(现藏于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特别文库室)。初午期间,人们绘制被视为稻荷使者的狐狸画作/(中)《巨泉玩具绘集》(现藏于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特别文库室)。初午时供奉的绘马和庙会上出售的狐狸面具/(右)《东京四季 节庆活动与近郊的游览地》(现藏于国立国会图书馆),展示了昭和初期东京旧赤坂丰川稻荷初午大祭的景象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关键词

    日本文化 日本传统活动 年中行事

    小林明KOBAYASHI Akira简介与署名文章

    1964年出生于东京都。曾任Swing Journal社、KK Bestsellers等出版社编辑,2011年起自立门户。现为编辑工作室“Diranadachi”的法人代表,负责旅行历史相关杂志和书册的编辑,也撰写文章。主要负责的刊物有广济堂Best Mook系列(广济堂出版)、Sarai Mook《Sarai的江户》(小学馆)、《历史人》(KK Bestsellers)、《历史道》(朝日新闻出版)等。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