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平残影与日本

“诸行无常”和“判官赑屃”──源平留下的日本人的精神性

历史 文化

“诸行无常”和“判官赑屃”──这两种说法可以说是源平留给后世的“残像”。这两种在日本人的宗教观和精神性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说法是如何诞生,又如何发展至今的呢?

无常的泡影和对权势者的敌意

祗园精舍的钟声,是诸行无常的回响;沙罗双树的花色,讲述着盛者必衰的道理。骄纵之人也无法长久,不过春夜梦一场,勇猛之人也终将灭亡,恰似风中尘埃扬。

这是日本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平家物语》的开篇。

《平家物语》准确的成书年代不详,一般认为其原型成立于镰仓前期。版本有两种,一是“读本系”,也就是作为手抄本而流传下来的版本。另一种是“语本系”,也就是琵琶法师边弹琵琶边讲故事的说唱版,这里的“语”,指的是配上乐曲吟唱的意思。将唱段记录成书的版本便是“语本系”版本。

我们经常看到的,基本都是“语本系”版本。

(左)《职人歌合画本》中的琵琶法师,(右)庆长年间的《平家物语》“语本”。可以看到“诸行无常”的文字(均为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左)《职人歌合画本》中的琵琶法师,(右)庆长年间的《平家物语》“语本”。可以看到“诸行无常”的文字(均为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据说琵琶法师在讲述开篇第一节时都很花时间。事实上,听朗读语本的CD时,这一段也长达7分钟左右。足见这部分多么重要。

“祗园精舍”是释迦曾在此说法的印度寺院的名称。“诸行无常”也是佛教用语,意思是说这个世间的事象(诸行)全都处在变化当中,没有不变的东西(无常)。

《平家物语》的根底处流淌的是佛教的无常观。再加上后面的“盛者必衰”,说的就是正因为无常,所以极尽荣华者,其衰落的时刻也必将到来。

这些其实都暗喻平清盛和平氏一门。

清盛是第一个以武士之身爬上太政大臣(律令官制品序最高的“一位”)的人,嫡子重盛是内大臣兼左大将。内大臣品序是二位。次男宗盛是中纳言(三位)兼右大将。三男知盛是三位中将,孙子惟盛是四位少将。

《平家物语》明历2年版。画上画的是清盛的儿子和女儿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平家物语》明历2年版。画上画的是清盛的儿子和女儿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加上其他平氏族人,主要公卿(一位到三位的官职)中,平家就占16人,四位以下的殿上人(允许上殿面君的人)有30人以上。平家权倾一时,甚至到了宫中基本上看不到非平家人的身影的地步。

实质就是独裁政权。

然而,独裁就会滋生腐败。腐败的原因是“骄纵”。清盛就任太政大臣是仁安2年(1167年),去世是养和元年(1181年),翌年平家逃离京城,寿永4年(1185年)3月灭亡于坛浦。高高在上的平家只用了短短的19年,就从权力的宝座跌落,走向灭亡。

《平家物语》在开篇就给出了结论,认为平家的覆灭是基于“诸行无常”——这世上还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规律的必然走向,还有个原因就是“骄纵”。

清盛开辟了濑户内海的航路,修建港口,建造了严岛神社的社殿等,功绩不在少数。

平家灭亡的背后,有政治斗争、权力斗争、武力冲突等多种因素叠加,最后屈服于源氏的武力之下,但将原因归结于“诸行无常”,似乎更能拨动日本人的心弦。

没有不变的事物,这话确实“所言甚是”,世事竟是如此无常啊——。

这其中凝聚着日本人的无常观。

另一个隐藏的调味料也不容错过。那就是对极尽荣华者的嫉妒、憎恶、诅咒其灭亡的敌意。比起无常观,有人认为这种敌意起到的历史作用更大。西洋史学的会田雄次(已故)指出了当权者的不受欢迎:“那些彻底胜利者,将财富、地位、荣誉一切都握于手中的人,很难让人喜欢。”(《历史与旅途》临时增刊号收录的《谜与异说的日本史综览》)

无常观与对权势者的憎恶交织在一起,产生出来的复杂情绪,正是日本人口中的“诸行无常”,作为昭示这一观念的典型范例,平家就成了强烈妒忌的发泄对象。

世间的花朵 再加上判官赑屃 春日里的风

与遭世人诅咒而灭亡的平家相对的,是备受赞誉的源氏。人气还基本上由源义经一人独揽。

足证源义经人气的词语是“判官赑屃”。这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特质之一吧。悲剧武将源义经被任命为“检非违使尉”这个官职的三等官,叫做“判官”。尽管他是扫灭平家的一大功臣,却被兄长源赖朝忌惮疏远,最后悲惨离世。

对义经的同情,化作一种袒护身世可怜之人或弱者的情绪,于是就有了判官赑屃一词。敌对势力平家和赖朝都被打成了坏人。

这个词最早出现的文献是成书于宽永15年(1638年)到正保初期(1645年左右)的俳句集《毛吹草》。

世の花に 判官びいき 春の風(作者不详)

(世上的花朵都迎受着袒护判官的春风——译注)

它似乎原本是宽永15年前后世人皆知的俗谚。这么说来,它的出现应该在更早古的时代吧。

将判官赑屃定义为“国民情绪”的人是国史学者高桥富雄(已故)。

他指出:“对不容于世的正义的弱者所抱有的同情,在义经身上释放,化为典型的国民情绪。”(《义经传说 历史的虚实》)

而且这种国民情绪还往特别美化义经的方向发展,逐渐激进地理想化,于是变为“希望是这样的”“应该是这样的”。

《平家物语》中描绘的义经是“个子矮、皮肤白、龅牙”(也有说法认为龅牙的是别人),而到了室町时代中期成书的一代记《义经记》中,义经就被美化成了美少年。

中尊寺(岩手县)收藏的义经肖像看起来也是位溜肩膀的温柔男子。只不过,该肖像据传制作于室町到江户时代,所以他的真实容貌如何,就只能靠想象了。

江户时代编纂的传记集《前贤故实》中的义经。似乎是以中尊寺收藏的肖像画为模板绘制的(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江户时代编纂的传记集《前贤故实》中的义经。似乎是以中尊寺收藏的肖像画为模板绘制的(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始于腰越的流浪故事正对日本人的脾胃

不行卑鄙之事,堂堂正正勇往直前的(被美化过的)人设也备受喜爱。

在义经率领船团准备急袭屋岛的1185年3月,备受赖朝信任的梶原景时进言:“船尾侧应增配船橹,以保进退自如。”对此,义经则主张:“开战之前不可考虑退却,只管前进。”义经与景时不睦的原因之一“逆橹”争论,被口口相传至今,用以表现义经战斗时堂堂正正的姿态,相反,景时则被描写成了向赖朝进谗言,诋毁义经有勇无谋的不讨人喜欢的反面角色,这个形象后来就固定了下来。不过,逆橹的插曲是否史实,尚有争议。

此外,义经因为性情耿直而容易遭人利用这点也博得同情。

著名的一之谷战役(1184年)后,义经留在京都负责维持京都的治安,于是得以接近后白河法皇。被后白河法皇任命为检非违使尉,就是这个时候。赖朝一直严令自己麾下的“御家人”未经自己的许可,不得接受官位册封。因为获得朝廷褒奖授予官位的武士,很有可能会被朝廷招揽,将来可能成为自己的敌人,因此赖朝颇为警惕。然而这一禁忌竟被自己的弟弟稀里糊涂给打破了。

说得好听点,是“性格耿直”,但或许说义经缺心眼更为合适。

《平家物语》绘本 卷十一。被任命为检非违使尉后,义经请奏后白河法皇追讨平家。获赐院宣(上皇颁发的诏书称为院宣──译注)的义经率兵从摄津横渡屋岛,但赖朝却忌惮义经与法皇走得太近(明星大学图书馆藏)
《平家物语》绘本 卷十一。被任命为检非违使尉后,义经请奏后白河法皇追讨平家。获赐院宣(上皇颁发的诏书称为院宣——译注)的义经率兵从摄津横渡屋岛,但赖朝却忌惮义经与法皇走得太近(明星大学图书馆藏)

接着,在腰越发生了决定性事件。

为了告诉赖朝“自己没有异心(反对赖朝的想法)”,义经从镰仓郊外的腰越给兄长发去了一封书信。世称“腰越状”。只可惜他没有获得进入镰仓的许可,反而被赶了回去。自此开始了流浪生活(标题图片)。

历史民俗学者和歌森太郎(已故)指出,义经的流浪正好属于“贵种流离谭”,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故事。(《判官赑屃与日本人》)

“贵种流离谭”是“以贵人历尽艰苦、颠沛流离为主题的故事”,《源氏物语》中,光源氏被逐出京都的须磨明石卷,菅原道真左迁至大宰府的故事中,都能看到这种桥段。

对悲剧式的贵人报以同情是日本人的特质之一,作为投射这种情绪的对象人物,义经大放异彩。

站在大久保利通对立面,与萨摩旧士族共命运的西乡隆盛也是判官赑屃的对象吧。现在西乡的人气依然比大久保高。

最近,菅义伟前首相退任后也骤然收到许多同情的言论,肯定了他在推行疫苗接种上的功绩。或许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判官赑屃吧。

标题图片:《平家物语》绘本 卷十一。押送着在坛浦捉到的平宗盛父子,义经向镰仓行进。不料来到腰越后,却被镰仓军挡住了去路,最终只交接了宗盛父子,没能见到赖朝。义经修书一封痛陈自己的无辜,怎奈赖朝却置若罔闻(明星大学图书馆藏)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濑户内海 源氏物语 佛教 心弦 诸行无常 精神性 泡影 沙罗双树 平家物语 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