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
文化 历史 艺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优美的站姿,令人叹为观止。
“如花绽放奈良都,而今正盛时。”
《万叶集》中这首和歌描写了奈良古都的景象,如同樱花盛开满城飘香时一般极尽繁荣之势。如此繁华盛世,或许也曾映入这尊佛像细长而庄严的眼眸之中。这尊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制作于天平时代,当时建于奈良的京城平城京的文化盛极一时。佛像用多张面孔表现了观音菩萨救助多种苦难的神通之力。
天平时代是美术史上的年代划分,指奈良时代(710-793年)中佛教艺术最鼎盛的时期。虽然有观点认为等同于奈良时代,但我一直把710年到783年这段时期定义为天平时代。伦理学者和辻哲郎在《古寺巡礼》一书中,盛赞这尊制造于8世纪60年代的佛像为“天平第一名作”。
这尊十一面观音像本是大御轮寺的本尊。大御轮寺是一座神宫寺(神社内附设的佛教寺院——译注),位于以三轮山为神体山的大神神社中。奈良时代,为了让神佛信仰共存,日本开始出现“神佛习合”现象,也就是将日本本土信仰和佛教融合折衷。当时修建了依附于神社的寺院,神殿内供奉的神体主要是镜子和宝剑,而寺院供奉的本尊则是佛像。
时移世易,1868年(庆应4年),随着明治政府“神佛分离令”的颁布,作为神社内的神宫寺,大御轮寺遭到废弃。于是,便将这座观音像交由来往密切的圣林寺保管。1878年(明治11年),美国哲学家费诺罗萨应日本政府邀请来到东京帝国大学执教,同时致力于对日本美术的研究。他在考察这尊佛像时,惊叹于佛像的优美,便捐赠了一个带车轮的可移动佛龛,以备万一遭遇不测,便于撤离避难。
当时,许多佛像在废佛毁寺运动中遭到破坏或遗弃。费诺罗萨却认同其文化价值,积极开展佛像保护工作。他的努力终于获得成果,1897年(明治30年)颁布了《古社寺保存法》,1899年,这尊佛像依据该法成为国宝。二战后,根据1951年制定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又成为第一批被指定为国宝的文物。
这尊佛像采用“木心干漆”工艺制作而成,在以木料制成的胎型(头部与身体是一整块木材)上贴麻布,再将木粉和漆混合起来调制成“木屎漆”,涂在表面进行塑形。到了奈良时代后半期则不再雕刻佛像,而是改用堆砌法,以表现出手指的柔软状态。这尊佛像也表现出了一根根发丝的质感,并通过厚涂一层木屎漆来强调衣服的褶皱纹理。头部有一定的纵深感,营造出了整座佛像的厚重感。
这个时代制作佛像的关键词是“写实的完成”。所谓写实,指的是不加入主观感受,如实表现。从飞鸟时代到白凤时代,随着时代的更迭,雕刻工艺的完成度不断提高,到了天平时代,开始制作出栩栩如生的写实佛像。这尊佛像不愧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繁荣时期的奈良古都的宝物。
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
- 像高:209.1厘米
- 时代:奈良时代后期
- 收藏:圣林寺
- 国宝
标题图片: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圣林寺收藏)
拍摄:六田知弘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