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头的背后:小津安二郎和家人
影视 文化 娱乐-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2023年是世界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诞辰120周年、去世60周年。本文通过对小津亲人的采访,走近小津安二郎这个人,对他的创作有了新的理解。
“世界的小津”对于外甥长井来说,是父亲般的存在。他被大家爱戴,珍惜家人,同时擅长将自己生活的时代记录在胶片上。侄女小津亚纪子对伯父的记忆要追溯到童年时代,里面还有一些关于喝酒和捉弄人的回忆。现在,亚纪子管理着小津的著作权。小津生活过的“昭和”对日本而言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电影这个艺术领域的转折点。
东京市井子弟
1903年12月12日,小津出生于东京市井的深川。童年与父母、哥哥以及2个妹妹一起生活,是个热闹的六口之家。父亲寅之助做的是鱼肥生意。当时种植棉花,对用干沙丁鱼做成的肥料的需求不断增大。
1913年,小津家举家离开东京,搬回寅之介的故乡三重县松阪市。小津学习柔道,同时也喜欢画速写,写日记。少年时期,一有机会,他就偷偷溜去电影院看美国默片。高中毕业后,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期待进入大学,而是在当地找了个“代用教员”(战前在日本小学中代课的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译注)的工作。最终,小津于1923年回到东京,叩开了影坛的大门。
外甥长井秀行认为,舅舅并非出生艺术之家,却能成为电影导演,其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认为舅舅“赶上了好时代”。
当然,小津的电影人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他抱着当导演的志向入职,但由于没有空缺,只能以摄影部助手的身份开始职业生涯。“舅舅付出了巨大努力。”长井说。小津的汗水结出硕果累累,从出道作品默片《忏悔之刃》(1927年)到遗作彩色故事片《秋刀鱼的味道》(1962年),他一共为世人献上了五十多部作品。
小津的孩子们
对外甥和侄女来说,小津是“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一点都不爹味的人”。小津终身未婚,也没有孩子,但他周围总是围着一堆孩子。《晚春》(1949年)和《早安》(1959年)等电影的台词中,也描写了他孩提时代的光景。
小津的母亲麻惠在1945年3月10日东京大空袭后,避难到了女儿夫家所在的千叶县野田市。1946年2月,从新加坡复员回来的小津也来到了母亲和弟弟妹妹生活的野田,开始了新生活。
亚纪子是小津的弟弟信三的女儿。她与伯父最早的记忆,要追溯到在野田度过的孩提时代。那时她家跟麻惠、安二郎住的房子是连着的。
到了夜里,一家人聚在一起,边喝酒边畅聊。年幼的亚纪子爬上小津的腿,小小的一团窝在伯父怀里讨要糕点吃。而这时,小津安二郎就会把手指伸到酒杯里沾些酒,喂亚纪子吃他指尖的酒。“不知道是不是想给我开开酒荤?总之那就是我和日本酒第一次亲密接触。多亏伯父的培养,我现在是酒量非常好。”亚纪子笑道。她说:“伯父就像个小淘气鬼似的,跟我们这群小孩玩的时候,他也能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
长井是比小津小4岁的妹妹登贵的儿子。长井回忆说,对于早年丧夫的登贵而言,“安二郎这个哥哥是她的巨大支柱”。不仅如此,舅舅也对长井产生了很大影响。“舅舅的人生座右铭是不给他人添麻烦,不说谎话。舅舅有很高的道德观念,虽然他教给我的东西有很多,但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道德观。”
长井年轻时,小津常跟他说“陪我喝两杯”,拉着他喝酒。“跟舅舅天南海北地聊天,他经常给我推荐书。比如夏目漱石,还有我不太能理解的电影。”当时还是大学生的长井也多次到访蓼科的山庄——小津在那里构思电影,与电影人畅谈言欢。
爱喝酒,爱跟人打交道
对中意的餐厅,小津会亲手画上地图,仔细地记录在手账里。手账被称为“美食手帖”,让人以为小津过着奢靡的生活,但其实不然。跟小津吃过饭的人知道他的另一面。小津在东京的时候,以及1952年移居镰仓后,都常去定食屋吃饭。
长井介绍,小津忽然想吃鳗鱼了,就会坐电车或者蹭朋友的车特意跑去北千住(足立区)一趟。他还会为了吃一口美味的炸猪排饭,专门去朋友池田忠雄导演居住的御徒町(现在台东区东上野)的蓬莱屋一趟。《秋日和》(1960年)和《秋刀鱼的味道》(1962年)里就有一幕提到了这种鲜嫩多汁的小里脊猪排。
小津是镰仓站附近一家寿司店的老主顾。在长井的回忆里,“比起吃,更多是喝”。小津好酒,特别喜欢跟自己人喝酒。“没去过高档的馆子。舅舅喜欢的是跟人打交道,享受大家凑一起的乐趣。”
小津的缪斯女神
“我觉得舅舅之所以能这么随性潇洒,正是因为一直单身。”面对媒体这么多年不厌其烦地问小津为何一次婚都没结过的问题,长井都是这么回答的。不过话说回来,小津也不是没谈过恋爱。有几位女性在他的人生和工作中都扮演过重要角色。
在小津的人生中,母亲麻惠给了他非常巨大的影响,与母亲的良好关系一直保持到人生最后。母子基本一辈子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离开人世的时间也仅相差一年左右。
这其中也有家里的原因。哥哥结婚后不久,小津就亲眼见证了婆媳之间复杂的关系。按日本的习惯,一般是长男赡养双亲,但实际上照顾母亲的人一直是小津。
小津3岁左右的时候得了脑膜炎,差点没挺过来,是麻惠不眠不休的照顾才让他捡回一条命,而小津把这个恩情记了一辈子。在亚纪子的记忆里,伯父喜欢跟人待在一起,但又是个很害羞的人。据她所知,小津抱有好感的女性至少有3个人。“但好像都没能告白,就被其他人捷足先登了。”
在工作方面,长井说“小津不喜欢跟女演员有私交”。到晚年,他跟在《东京物语》有出镜的手风琴演奏家村上茂子有过亲密关系。“她是一位非常可爱的人。”长井这么评价小津晚年的恋人。
在2023年纪念小津安二郎暨蓼科高原电影节上,小津亚纪子跟小津的另一位外甥女山下和子共叙小津安二郎往事
传奇女演员原节子被认为是跟小津关系最亲密的女性。1949年至1953年,她在以“纪子”这位活泼女性为主角的三部曲中,饰演了丈夫在战争中早逝的遗孀、婚姻一直不顺的年轻女性,这三部作品被评价为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私下也有传言猜测二人结婚的。对此长井解释道:“舅舅非常尊敬她(原节子),但完全没有想跟她结婚的念头。他俩都是专业的电影人。”
原节子也终身未婚,在1963年小津去世后闪电息影。原节子此举掀起了新的传言和不解之谜,但真相为何,无人知晓。她完全退出了公众视线,就连自己的传记作家想了解真相,都一直被拒。
对长井来说,答案很简单。“原女士很喜欢跟小津一起工作。因为小津能让她把潜力发挥到极限。两人年龄相差17岁,小津去世的时候,她也上年纪了。”长井说完后,又补充道,“说她上年纪,是说很遗憾,但她作为女演员的花期到了。”“她40岁出头就隐退了。大概是不想委屈自己去拍烂片吧?当时她可是正处在事业巅峰。”
长井称,原节子是超前于时代的女演员,给影坛这个男人的天下带去了巨大震撼。“虽然受到赞誉的都是小津,但原节子也非常优秀,应该获得更多肯定。”长井批判的对象不仅是过去的影坛,也是未来的影坛。2015年95岁的原节子去世后,跟国外的关注度比起来,日本媒体都鲜有报道,对此长井表示很失望。
蓼科永驻心底
说到小津的为人,长井说希望大家能先记住“他很谦虚,从不摆架子,富有同情心,是个好人”。接着,他半开玩笑地补了一句:“虽然他也喜欢讲荤段子。”
小津为人朴素,不喜欢华丽奢靡,即便斩获无数大奖,他的作品也没因此受到影响。长井介绍,在蓼科的绿荫环绕中憋剧本的晚年时光,对小津而言每一天都很幸福。“毕竟是昭和时代的人,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对舅舅来说,算不上什么苦日子。”
冬天猫冬憋剧本,到了夏天拍成电影。小津与创作上的搭档野田高梧编剧在如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山庄,重复着创作和休息的循环周期近十年。可惜1963年小津病倒了。他虽然没在作品中描绘过蓼科的风景,但“蓼科永驻小津的心底”。
纪念小津安二郎暨蓼科高原电影节上,在电影上映的间隙聊起舅舅的长井秀行
小津和野田常坐在松树围绕的门廊改剧本。长井某日和小津在树林里散布时,把小津围着围巾,穿着橡胶长靴,拿着手杖走路的样子拍了下来。拍照的相机很贵,是舅舅送的,长井一直都珍藏着,不过为了感谢当地人对舅舅的厚爱,2016年将它捐赠给了茅野市的展览厅。从1998年起,当地人每年都会在蓼科举办以小津命名的电影节。
在蓼科与舅舅最后的记忆要追溯到1963年,那是野田编剧的山庄“云呼庄”首次迎来电视机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凑在小小的电视机跟前看公共广播电视节目。”
彼岸花
小津亚纪子每年都会参加蓼科电影节,2023年秋天也不例外。活动期间她还去了小津最后的创作舞台“无艺庄”。当时院子里盛开着红色的花,便是小津偏爱的彼岸花。至于喜欢的理由,小津说喜欢它的颜色。
小津在彩色故事片中也加入了这抹鲜艳的红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958年的《彼岸花》更是用花的名字做了片名。
在小津的人生中,彼岸花又意味着什么呢?亚纪子认为年轻的小津在1927年9月25日写下的日记里,藏着解密的关键。日记里写到,那天青年小津离开三重县从小长大的祖母家,奔赴久居站(三重县津市),当他往列车窗外看去时,发现铁道两侧满是鲜红的彼岸花茁壮成长。
因秋分开花而为人熟知的彼岸花,唤起日本失去的记忆。亚纪子做主在小津最后的创作舞台种上了彼岸花。这样每年一到秋季,就会有鲜红的花朵一起绽放。
摄影:Kodera Kei
标题图片:长井秀行(左)与小津亚纪子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