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觉者佛陀的诞生
文化 历史-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通过冥想从苦难中解脱
佛教是在大约2500年前由真实历史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乔达摩出生在现在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的迦毗罗卫国,身份是王子。他身处的环境极其优越,长大后就能顺理成章当上国王。然而进入青年期后,他深感“人生之苦”,毅然抛弃了皇太子的身份,只身走入森林,成为了一名宗教修行者。当时他的想法大致如下。
这个社会,既有幸福的人,也有不幸的人。虽然每个人活法不同,但从所有人活着就都逃不开“生老病死”这点来看,大家都平等地身负不幸。
人活着本身就是“苦”。这种根源性的苦不会因财产、地位和身份而消除。对于已经看透这点的人而言,皇太子之位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探索如何摆脱人生苦难,到达安宁状态,才是自己今后要走的唯一的路。
于是乔达摩走进了森林,在林中跟随一群冥想大师学会了最强的冥想术,之后便开始了独自修行的生活。最初他是想通过折磨肉体,忍常人所不能忍来获得超人的力量,以此破除人生苦难。可惜整整修行了6年也未能如愿。于是乔达摩停止了苦修,专注于冥想一途。靠这种方式,他最终在菩提树下开悟。此时的他便被称为了“佛陀”,即“觉悟者(觉者)”。他属于古印度的“释迦族”一族,因此又被称为“释迦牟尼”或“释尊”。
按照修行手册克服“烦恼”
佛陀的开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个人内心的巨变,别人是不可能完全理解的,所以也没法准确描述。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众多传达佛陀教义内容的经典了解对其概要。
佛陀认为能够破除自己所感受到的“人生之苦”的,只能是自己。他坚信外部世界并没有能帮自己解除苦难的超人般的存在。他运用冥想之力细致内观,最终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所在。
然后,他发现人们假想出一个并不存在的“自我”,并迎合这个自我一厢情愿地看待世界,这种自我中心的世界观正是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根本原因。这种我们本能上具有的、从错误的自我意识中产生的、各种负面的心理作用,统称为“烦恼”。
通过观察自身找出痛苦根源的佛陀想出了一个斩断这些烦恼,拯救自己脱离苦海的实践方法。这就是“佛道修行”,佛教特有的精神锻炼方法。佛道修行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学习佛陀宣讲的修行手册,也就是“佛经”,准确理解其内容。另一个就是在前辈修行者的指导下,不断去实践从经书里学到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教义在当时是崭新的存在,虏获了世人的心,引得众多弟子投到门下。佛陀对他们一视同仁,将自己在体验中习得的修行方法悉数传授。佛陀80岁涅槃后,这些方法被众弟子继承,即使到了2500年后的今天,也为众多佛教国家所践行。在佛陀的引领下,因仰慕他而聚到一起,按照他的教导在修行之路上前行的众弟子——这个修行者集团一直支撑着佛教的核心直至今日。
靠卓越的组织设计来维持教团稳定
佛陀的教义历经2500年从未断绝,一直延续至今,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把佛教这个宗教设计成了一个“组织”。佛陀将认同自己的教义聚集到座下的弟子们组成一个叫“僧伽”的组织,并依靠“律藏”这种严密的法律来运营教团。佛陀寂灭后,众弟子严守律藏,以此为基础,使僧伽一直保持着“完全的法治主义自治组织”的属性。
佛教建立在僧伽基础上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 师徒关系的延续
在僧伽内部,基于律藏设定明确的师徒关系,确保佛陀的佛法,即“经”,能准确地按师徒传承一代代延续下去。此外,佛道修行的实践方法,也可以由师傅面对面切实地传授给弟子。僧伽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教育组织。
2. 相互扶助保障生活
通过在僧伽内部设定基于法律的相互扶助制度,师徒关系就能顺势构成生活上的互助关系。由此,远离俗世的修行者们在面对疾病、伤痛和衰老时,就有了生活上的保障。僧伽也是可以信赖的互助组织。
3. 靠布施维持组织架构
修行者们组成僧伽这一法治组织,通过向俗世展示自身严守律藏清苦度日,来维持世俗社会对僧伽的尊敬。“佛教修行者都是在生活中恪守律藏规则的高尚的人”——一旦这一观念流传开去,便涌现出一大批想向僧伽布施的人。靠着他们的喜舍,僧伽得以维持至今。
4. 脱离外部权力的独立性
僧伽作为拥有独自法律的组织而自行运转,由此便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治权。想要阻隔外部权力的影响,保持修行所需的安静环境,僧伽的自主性是个重要条件。僧伽也是独立于外部权力的自治组织。
这四大特性在2500年间也并非一直保持如初。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曾出现过许多与这些特性背道而驰的事件。即便如此,从一开始就设定了这四大基本理念,还是意义非凡的。就算僧伽一度受社会局势影响,偏离了正道,但只要确定了应该回归的理念,就很容易修正轨道,恢复正确的状态。
与佛陀时代的特性迥异的日本佛教
最早期的佛教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下面两点。第一点,是活动目的和修行方法。佛教的目的是不去假设外界存在任何救世主,而是靠自己去观察和分析自身,并不断进行自我改良。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每天的冥想训练。
第二点,是为了完成通向开悟的道路而设定了僧伽这一实体。僧伽制度设计的目的,是让修行者们在完全依附于社会的情况下,专心修行。僧伽是靠“律藏”这一法律合理运营的。
这两点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性,但在日本佛教中,这两点的色彩却相当淡薄了,即便说“基本消亡”也不为过。想要理解日本的佛教,关键就在于此。最早期佛教所具有的佛教特有的要素,被日本佛教悉数摈弃。那么取而代之的,日本佛教又具有哪些新的特性呢?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是如何被民众接受,时而与权力结合,时而受到打压,是如何逐渐走出了日本自己的道路的?本系列将为你细细道来。
标题图片:印度鹿野寺(Mulagandha Kuti Vihara)中描绘了佛陀生平的壁画(Aflo)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