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伟人传

松尾芭蕉:追求风雅、漂泊一生的俳谐师

文化 历史 旅游

芭蕉赋予了俳谐极高的诗性。终身贯彻隐者的姿态,游访各地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句与纪行文。他的作品被誉为古典文学的杰作,不仅被日本,也被世界各国的文学爱好者所喜爱。本文将为你介绍追寻能因、西行、宗祗的脚步,继承雪舟、利休精神的芭蕉的一生。

ある時は仕官懸命の地をうらやみ、一たびは仏籬(ぶつり)祖室の扉(とぼそ)に入らむとせしも、たどりなき風雲に身をせめ、花鳥に情を労して、暫(しばら)く生涯のはかり事とさへなれば、終(つい)に無能無才にして此一筋につながる。

(时而艳羡武家仕官,一度亦欲遁入佛门,然风云漂泊苦其身,花鸟情趣劳其心,久之则以为生涯之业,终无能无才,只此一途。)

这是松尾芭蕉47岁时写的《幻住庵记》的节选,是一段回顾自己半生的文字。大意是“时而期盼去武家做官,时而又想出家,如风云般无依无靠漂泊度日苦劳吾身,醉心于品味花鸟风情,遂成谋生之道,最终也没为社稷黎民辛劳,而是过着苟于俳谐一途的人生。”如要一言蔽之,大概就是“最终只能作为俳谐师而活,别无他法”吧。

“连歌”是从日本自古就有的和歌中派生出来的、由多个作者接龙创作的文学形式。加入了诙谐元素的连歌叫作“俳谐之连歌”,简称“俳谐”。江户时代前期随着识字率的提升,俳谐在武士和町人中流行开来。

1644年,芭蕉作为松尾家的次男,出生于现在的三重县伊贺市。松尾家属于“无足人”阶级,也就是虽无俸禄却可视同为武士身份的门第。不过其父失去了这一资格,成为移居到伊贺上野城下的农民身份。芭蕉幼时名为金作,长大后自称“宗房”。15岁后去了伊贺上野城城主藤堂新七郎家奉公,在后厨谋得差事。在那里被选为少主藤堂良忠的文学伴读,以宗房之名留下了“发句”,这便是他走上俳谐作者之路的起点。可惜俳号“蝉吟”的良忠英年早逝,之后29岁的芭蕉便搬去了江户。

在新兴城市江户崭露头角的俳谐师

芭蕉的青年时代,贞门这一流派的俳谐如日中天。贞门是以松永贞德为中心,将和歌等古典文学的理念进行脱胎换骨,同时主打文字游戏、文风稳健的流派。然而,待芭蕉到了江户后,等待他的却是以西山宗因为中心的谈林俳谐的流行。该流派的风格是与《庄子》共鸣,多用谣曲的恶搞版,爱用联想语,罗列幻想之词,并积极吟咏当世风俗。

来到江户后,芭蕉自称“桃青”,最早似乎从事过一段时间上水道工程相关的工作,35岁时自立门户,开始了职业俳谐师的生涯。俳谐师是一门不错的生意,芭蕉混迹于日本桥举办句会,为顾客修改诗作,再编成诗集。宝井其角、服部岚雪、杉山杉风等一直跟随芭蕉到最后的众弟子都是在这个时期入门的。

分享一首芭蕉当时的俳句吧。

実にや月 間口千金の 通り町

(明月高悬夜,通町春宵值千金,铺面亦千金)出自《江户通町》

这首俳句引用了苏轼《春夜》中的“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咏唱出“在这个一间铺面就价值千金的江户日本桥的通町看到的月亮还真是不错呀”的心境。“通町”是日本桥所在的繁华大道。此句是谈林风的发句,是对新兴都市江户意气轩昂的礼赞。

云游隐者孕育出纪行文学杰作

然而,作为俳谐师声名鹊起的芭蕉在37岁的冬天,忽然就遁入隅田川东岸的深川村隐居去了。因某个弟子在其移居的草屋前种了芭蕉,故草屋得名“芭蕉庵”,之后“芭蕉”也成了他的俳号。

小川破笠的《芭蕉翁像》。小川破笠是江户中期的画师、漆工,也是芭蕉的门人。这是一幅由亲近之人描绘的肖像画(图片:芭蕉翁纪念馆藏)
小川破笠的《芭蕉翁像》。小川破笠是江户中期的画师、漆工,也是芭蕉的门人。这是一幅由亲近之人描绘的肖像画(图片:芭蕉翁纪念馆藏)

当时谈林俳谐也日渐式微,俳谐文学进入了混乱和动荡的时期。其间,芭蕉贯彻了离群索居的隐者生活方式,尝试探索属于自己的俳谐之道。这段期间,他也师从佛顶和尚修习禅学。接着,到了不惑之年,他便开始频频外出旅行,写起了纪行文学。纪行文和旅行经历、芭蕉的年龄如下所示。

《野曝纪行》

1684年秋到第二年春,从江户经东海道回归故乡伊贺,再巡游京都、大津、尾张热田等地(41到42岁)。

《鹿岛诣》

1687年8月,为了赏月而出行,江户——鹿岛往返游(44岁)。

《笈之小文》

1687年冬到第二年初夏,回伊贺老家后,与坪井杜国同游近畿各地,去吉野赏花等(44岁到45岁)。

《更科纪行》

1688年8月,与越智越人一同从名古屋出发,到信浓、更科赏月后返回江户(45岁)。

《奥州小道》

1689年3月到9月,与河西曾良一起从江户出发,绕道奥州、出羽、北陆道,到达美浓的大垣(46岁)。

芭蕉晚年流连旅途的理由,除了想要进行隐遁者的行脚修行,还有想实地去一览歌枕等古典文学中的名胜古迹的愿望,以及想要追寻能因、西行、宗祗等先人足迹的心愿。无疑也有想把芭蕉流派的俳谐推广开去的意图。

在第一篇纪行文《野曝纪行》的出发之际,芭蕉作了下面的发句。

野ざらしを 心に風の しむ身哉

(欣然赴死途,秋风凛冽寒彻骨,实在有点冷)。

句中的“野ざらし”,指化为白骨的骷髅,大意是“怀着曝尸荒野死在途中的悲壮觉悟踏上旅途。可刚踏出第一步,就被凛冽的秋风吹了个透心凉”。即便如此,也毅然踏上旅途,绝不回头——表达出不可压抑的漂泊冲动这个主题。

追慕西行,至死方休

此后,即便结束了陆奥和北陆的“奥州小道”之旅,芭蕉也在近畿各地待了大约2年的时间。文章开篇的《幻住庵记》便写于这个时期。之后回到江户待了2年半左右,1694年5月又回了老家伊贺。同年闰5月到7月到京都、大津走了一圈,9月从伊贺途径奈良去了大坂,在大坂御堂筋的“花屋”的租房里身卧病榻,10月12日去世,时年51岁。死因似乎是肠胃病。

芭蕉终身未娶。也有说法认为芭蕉有个叫寿贞的情人,但这属于缺乏根据的臆测。最后的5年间,从芭蕉的文风可以窥见他不仅对和歌、谣曲和汉诗文,还对禅和《庄子》等思想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以这些理念为依托,他开始标榜甘于物质匮乏的清贫状态的“侘”、将古旧枯败视为情趣的“寂”、从日常卑微之物中发现古典世界风雅的“轻”等美学理念,用以指导门人。

在由多个作者接龙的俳谐创作中,他尽量避开了“词付(使用联想语接龙)”和“心付(利用因果关系接龙)”等技法,开拓了不拘泥于逻辑,而是通过氛围的连贯性来接龙的“匂付”技法,主张将该技法放到“轻”的境界中来表现。芭蕉开创的俳谐流派称为“蕉门”,其俳谐风格叫做“蕉风”。芭蕉晚年收了向井去来、内藤丈草、森川许六、各务支考等弟子。江户时代中期以后,这种蕉风就成了俳谐的主流,最终发展到将芭蕉神格化的地步,将其尊称为俳圣。

旅に病で 夢は枯野を かけ廻る

(病卧旅途中,恍然一梦枯野上,就当去过了。)

这是芭蕉弥留之际在大坂病榻上所作的发句。这句是套用了西行的和歌“津の国の難波の春は夢なれや芦の枯葉に風わたるなり(大意是津国难波春为梦,唯有北风苇叶间)”(《新古今和歌集》)。时值冬季,大坂是“津之国难波”之地,所以芭蕉也希望自己能亲眼见一见西行笔下万物凋敝的冬季芦原的风景。却因病未能如愿,仅能在梦中灵魂脱壳,飞去枯败的芦苇荡逛上一圈。可以说这首俳句象征着芭蕉至死都在不停追寻西行的脚步。

标题图片:芭蕉的肖像画(芭蕉翁纪念馆藏)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江户时代 文学 俳句 日本史 古典文学 松尾芭蕉 俳谐师 西行 奥州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