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伟人传

伊能忠敬:测绘精准日本地图的第一人

历史 文化

江户时代,伊能忠敬花费17年时间测量了从虾夷地(即日本北方原住民族群阿伊努人的居住地——译注)到九州的广大区域,并指挥团队绘制日本全国地图。测绘工作是在他55岁隐居后开始的,一直持续到71岁,而他在73岁时撒手人寰,未能亲眼见证地图的完成。

发挥商业才能,打下殷实家底

伊能忠敬(1745-1818年)是日本历史上首个对全国土地进行了系统性科学测量,并指挥了日本全国地图绘制的人。

“伊能大图(36000分之1)第100号富士山图”。由214张图构成全国地图。这是明治初期内务省按照伊能家向明治政府呈上的“大日本沿海土地全图”备用图临摹而成(藏于国立国会图书馆)
“伊能大图(36000分之1)第100号富士山图”。由214张图构成全国地图。这是明治初期内务省按照伊能家向明治政府呈上的“大日本沿海土地全图”备用图临摹而成(藏于国立国会图书馆)

忠敬出生在九十九里滨(现在的千叶县九十九里町小关)的小关家,这个地方濒临太平洋,距离当时日本首都江户近70公里远,家里是有名的船东,户主世代担任当地的里正(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的官职)职务。父亲是上门女婿,入赘附近村子里的一户门当户对的家庭,忠敬六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也因此结束了那段婚姻关系,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神保家。忠敬一开始留在了小关家,10岁被神保家接走。据说他从小好学,跟着老师学习了观星和算术等知识。17岁时,他入赘到了近邻佐原村(现在的千叶县香取市)的伊能家。那个村子是盛极一时的物资集散地,伊能家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商,家业涉及酿酒、木炭、金融等。据说他在伊能家极尽商业才能,到49岁隐居之时,家产已经达到了三万两(换算成现在的货币价值,约为30-60亿日元)。

忠敬为家业殚精竭虑,却也不曾对学问失去热情,忙中偷闲学习天文学等知识。他还出任佐原村的里正,参与管理村务,饥荒时期捐出赈灾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领主赋予了他可以称名和佩刀的权力。当时他绘制的利根川地图留存至今,让人联想起他后来的地图绘制大业,也可以了解到他曾参与了治水防洪活动。

隐居后开始实地测量虾夷地

49岁时,忠敬将户主权交给儿子,离开江户在深川建起隐居之所,开始了隐居生活。他拜入幕府“天文方”(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天文台长)高桥至时的门下,开始正式学习天文学知识。至时是当时日本天文学界的第一人,还精通西方天文学,还参与了日本历法的修改。忠敬在宅院里修建了专业的天文观测设施,在向至时学习的同时,没日没夜地从事恒星高度角测量等天文观测活动。

在学习天文学的过程中,他开始琢磨去测量地球的大小,为了求得子午线1度的长度,他用“导线测量法”测量了自家与“天文方”官署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然后换算成子午线1度的长度,上报给师父至时。但至时根本不以为然,认为从这么短的距离测出的结果误差过大,没有价值,至少要去虾夷地(北海道)测出到江户之间的距离。于是,忠敬自告奋勇开始了赴虾夷地的首次测量活动。

当时,在幕藩体制下,没有幕府许可,不能前往虾夷地。由于俄罗斯等国家的船只开始在虾夷地出没,给幕府造成了危机感。于是,以绘制地图以探明虾夷地地形为由,至时求得幕府高层的许可,获准开展测量工作。忠敬每天可以领到7文5分白银(相当于1万日元左右),这可谓是幕府的资助事业。其他所需经费,则由忠敬自己负担。

1800年实施的虾夷地测量结束后,他向幕府提交了一份地图,并获得了肯定,因此他获得同意继续开展测量活动,于第二年前往东北地区东海岸实施了第二次测量工作。基于之前的测量,他算出子午线1度长28.2里(110.75公里)。这个结果与当时最先进的天文书《拉朗德历书》(Astronomia of Sterrekunde)中的数值基本一致,据说师徒二人为此高兴得拉着手狂喜了一番。

下一页: 耗费17年时间完成全国测量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