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伟人传

拉夫卡迪奥·赫恩(小泉八云):用敏锐五感探究日本文化的本质

文化 社会

明治时代的作家小泉八云因《怪谈》等作品而闻名于世。他是一位洞悉未来的思想家,留下了许多预言现代日本社会的言论。本文将追溯八云一生的轨迹,同时思考人物自身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具有现代意义的言论

拉夫卡迪奥·赫恩(Lafcadio Hearn,1850~1904年)的代表作《怪谈》(Kwaidan)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名作,其中收录的《无耳芳一》(The Story of Mimi-Nashi-Hōïchi)和《雪女》等作品(Yuki-Onna)拥有众多国内外读者。赫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以犀利的目光看待物质文明的思想家。

《怪谈》,1904年初版
《怪谈》,1904年初版

赫恩曾发表过以下言论。

“日本的未来需要维持与自然共生以及简朴的生活方式。”(*1)

“日本人的灵魂深处存在着祖先信仰。”(*2)

“日本教育偏重记忆力,无法充分培养想象力。”(*3)

“自然灾害频发造就了日本人接受变化的国民性。”(*4)

以上言论反映的都是与现代日本社会息息相关的问题,并一语道破了日本文化的特质。但是,此类见解和赫恩一生改编了70余篇灵异故事并不矛盾。超自然文学也承认“某种真实性”(a kind of truth)的存在,在摒弃西洋中心论的偏见和理解异文化方面,两者是共通的。换言之,赫恩正是通过用开放的思想和敏锐的五感进行观察,才抓住了日本文化的本质并预测了未来。这也与其成长经历、环绕地球半周的人生之旅,以及通过异文化的体验形成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密切相关。

绕地球半周后来到日本

1850年,派屈克·拉夫卡迪奥·赫恩(Patrick Lafcadio Hearn)生于希腊爱奥尼亚群岛的莱夫卡达岛(Lefkada),父亲查尔斯(Charles)是一名爱尔兰军医,母亲罗莎(Rosa)来自爱奥尼亚群岛的基西拉岛(Kythira)。

赫恩出生的莱夫卡达岛
赫恩出生的莱夫卡达岛

赫恩两岁时搬到父亲的老家爱尔兰都伯林。4岁时,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母亲罗莎回到希腊,母子两人从此诀别。赫恩被有经济实力的姑母萨拉(Sarah)收养,而照顾他起居的乳母凯瑟琳·考斯特罗(Catharine Costello)来自爱尔兰最完整地保留了凯尔特口传文化的康诺特(Connaught)地区。

后来,赫恩进入英格兰北部城市达拉姆(Durham)的神学院学习。在学期间,他被板球误伤左眼以至失明。之后,因姑母破产,赫恩开始了伦敦的流浪生活,还曾入读法国北部的学校。19岁时,他只身移民至美国辛辛那提。

赫恩与姑母萨拉·布伦南
赫恩与姑母萨拉·布伦南

虽然赫恩不太喜欢讲述爱尔兰时期的往事,但晚年时他曾在给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信中写道:“我有一位来自康诺特的乳母,她给我讲过童话故事和灵异故事。所以,我理应喜欢爱尔兰的一切,而实际上也是如此。” (I had a Connaught nurse who told me fairy-tales and ghost-stories.  So I ought to love Irish things, and do.)当然,对爱尔兰的心灵共鸣和接纳与赫恩后来的灵异故事研究是密切相关的。

在辛辛那提,赫恩摆脱贫困,成了一名记者。后来因为和一名混血女性的婚姻违反了该州的法律而搬迁至新奥尔良。在那里,他被法国和非洲的原住民文化相互接触融合的克里奥尔文化所吸引,着手出版克里奥尔谚语词典和世界第一本克里奥尔菜谱。赫恩经常去拜访被称为“巫毒女王”的玛芮·拉芙(Marie Laveau),沉迷于研究已在当地扎根的非洲巫毒教的巫术和民间信仰。

左:赫恩在新奥尔良时租借的住所(波旁街516号)右:赫恩在新奥尔良时的采访笔记 ©小泉八云纪念馆
左:赫恩在新奥尔良时租借的住所(波旁街516号)右:赫恩在新奥尔良时的采访笔记 ©小泉八云纪念馆

1884年至1885年,赫恩在新奥尔良举办的世博会上进行采访时,首次接触到日本文化。当时,他购买了两册日本神话的法语摘译本。受帕西瓦尔·罗威尔(Percival Lowell)的著作《远东之魂》(The Soul of the Far East)的启发,他开始对这个未知的东方国家的文化根基产生兴趣。此外,赫恩还在加勒比海的法属马提尼克岛居住了两年(当时,保罗·高更就住在相邻城镇),磨炼了五感的敏锐度,对岛上的民俗进行观察并出版了游记《法属西印度的两年》(Two Years in the French West Indies)。

回到纽约后,赫恩从哈帕出版公司编辑那里借来张伯伦(*5)英译的《古事记》(Ko-Ji-Ki)并被深深吸引。他终于决定前往日本。1890年4月4日,赫恩在阿比西尼亚号轮船上仰望富士山,踏上了横滨的土地。这一年,他39岁。

(*1) ^ 在熊本发表的演讲《远东的未来》<The Future of the Far East>1894年1月27日

(*2) ^ 《日本:一个解释的尝试》(Japan an Attempt at Interpretation,1904)1904年

(*3) ^ 在松江发表的演讲《想象力的价值》<The Value of the Imaginative Faculty>1890年10月26日

(*4) ^ 摘自《地震与国民性》(<Earthquakes and National Character>1894.10.27),(刊登于1894年10月27日发行的报纸《The Kobe Chronicle》)

(*5) ^ 巴泽尔·贺尔·张伯伦,英国语言学家。1873年赴日本。1886~1890年,在东京大学任教,为近代国语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下一页: 前往神话的故乡“出云”

关键词

文学 作家 天皇 神道 外国人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