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学生的书包,体贴才是关键词
社会 日本进阶-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每年4月,是日本的开学季,小朋友们告别幼儿园,换上校服,背上方方正正的书包,很有仪式感地开启了学生生涯。
发祥于日本明治时代的小学生书包,已经成为日本的文化特征之一,从一年级开始,一背便是6年。第一次入学式、第一次运动会、第一次考试、第一次留校…… 一个书包见证了一个孩子6年里的每一个第一次。
大概是从两三年前开始吧,国内对日本小学生书包极为追捧,并列出了诸多理由,包括保质期长达6年,双肩背带符合人体工学,地震时可以保护头部,正面和侧面带反光条,落水时可以救命……总之,各种神奇。
没有实际利用过,所以不对功能做任何点评,但围绕日本的小学生书包,在我的身边的确发生过动人的故事。
一位媒体老前辈30年前来日,儿子进入日本小学做插班生,成为全校唯一一个没有小学生书包的孩子。当时中日两国物价悬殊,8万日元起的书包委实令人犯难。有一日,班主任前来家访,诚恳地跟老前辈说,自家孩子在读小学五年级时,闹着要买新书包,才用了一年多,就升入中学了,家里不舍得把簇新的书包丢掉,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是好。如不嫌弃,就请令郎拿去用吧。班主任反复强调,令郎拿去用其实是在帮助我们,千万别有心理负担。如此地真诚体贴。
体贴,其实就是我对日本的小学生书包的全部印象。在东京的足立区,有一家创建55年的制作所,“正因为是陪伴孩子们成长的用具,所以要拿出最高的质量”。这是创建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变的信念。
叮叮叮,咚咚咚,哒哒哒,一推开制作所的大门,缝纫机、小铁锤,各式各样的道具奏响了大合唱。一个小学生书包的组成部分,居然有110个以上的部件。
创建者今年已经80岁了,依旧工作在第一线。16岁那年,他跟同学一起离开故乡岐阜,来到东京找出路,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制作小学生书包的公司里做采买。把采买来的材料送到匠人们的手上,再看匠人们如何裁减、组装、缝制成一个书包。看了足足10年,尽管一次也没上手制作过,但至少摸清了流程。
待到真正创建起一个制作所,他才明白,什么叫井底之蛙,什么叫眼睛会了手说不行。无论是用针还是用锤,都是在跟零点几毫米的世界较劲,折角是否均匀平滑,针脚是否细密笔直,都是决定高级感的关键。
半个世纪过去,从前的门外汉如今也成了业界的老前辈了,而且在设计上很有自己的想法,曾获得过全国百货店协会会长特别设计奖、经济局长奖等。他设计的小学生书包,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即便是用成年人的目光审视,也是上等的皮制品。
不妨回忆一下,我们的小学时光,六年的成长跨度相当大,无论是审美还是喜好,都有巨大的变化。到了五、六年级,如果还背着一年级挑选的粉粉蓝蓝的书包上下学,可真是件伤自尊的事情啊。
创建者在设计书包时,已经体贴地为孩子们想到了这一点。同时,他还考虑到了家长们的感受。一个书包,陪伴孩子6年,是重要的成长见证,很多家长都舍不得将旧书包扔掉,但保管的确又很占地方。为此,制作所决定提供一项特殊服务——把旧书包做成迷你版。
无论什么品牌的都可以,只要把用过六年的旧书包邮寄过来,制作所都会以此为原材料做出一个迷你版,送给家长和孩子留作纪念,这项服务收到了很多感谢信。
令创建者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体贴的服务,成为了技术进步的台阶。那些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不同品牌的旧书包们,经过六年的使用,弱点变得显而易见。比如某个角落易磨损,某种材质出划痕,某个地方的缝线常绷开…… 这些弱点,都是产品改良的关键。
日本的小学生书包,或许没有传闻中说的那么神,但通过它传递出来的体贴,应当被更多人看见。
文:庄舟
文/图:转载自JST客观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