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网暴频现,扭曲的“义愤”侵蚀社会

社会 技术 娱乐

通过互联网传播虚假信息,对特定个人或群体实施恶意攻击……在当今这个数字社会里,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人们内心中消极的一面在互联网上暴露无遗。极端言论缘何扩散?本文将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在互联网上诽谤、中伤他人的现象层出不穷。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因呼吁政府采取防控措施,呼吁人们接种疫苗而在社交媒体上遭到大肆谩骂的一幕幕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当时,医护人员除了言论遭到批判,还因外形样貌受到攻击,甚至收到杀人预告般的留言。

自诩为“正义使者”的人们

新冠疫情期间,大阪大学忽那贤志教授、埼玉医科大学冈秀昭教授等人曾在网上持续发布疫情相关的有用信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的网暴。他们向法院申请公布那些网暴者的信息,得到了法院的批准。后来,他们与部分网暴者以赔偿金的形式达成了和解。

然而,那些扩散疫苗阴谋论、主张“不存在新冠疫情”等谬论的账号至今仍在活跃,法院的判例似乎没有产生“惩一儆百”的效果。网络暴力行为尽管已经被明确是违法的,来自全社会的批判声也日益高涨,但依然屡禁不止,这是为什么呢?

那些反复实施网暴行为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卑劣的网暴者”。非但如此,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使者”,认为“那些人做出了为社会所不容的行为,自己有义务砸下正义的铁锤”。他们的逻辑是“已经有人因接种疫苗而死,医护人员却仍在鼓动人们接种,还吵嚷着那是疫情,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当然应该受到制裁”。

这是一种扭曲的“义愤”。正因如此,他们的内心绝不会为“停止网暴”的呼吁所动。他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出于对那些未能实现社会正义的现象的“义愤”,不属于应该受到批判的行为。

“暴怒,比垂滴的蜂蜜还要香甜”

不过,光靠这一点并不足以解释当代社会为何充斥着网暴行为。因为愤怒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公元前八世纪,诗人荷马在其史诗《伊利亚特》中形容愤怒“比垂滴的蜂蜜还要香甜,涌聚在人的胸间”。早在大约2800年前,愤怒就已经是文学的一大题材了。

过去,日本人一直自诩心态平和、稳重,不轻易流露出愤怒等情绪。日本剧作家三谷幸喜改编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基于日本的社会环境重新设定了其中的陪审员角色,写出了《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的剧本。这部作品描绘出当时日本人的自画像——“心地过于善良,优柔寡断,以致无法做出严厉判决”,于1991年被拍成了电影。

然而,2009年日本推行陪审员制度后,人们很快就发现那部作品所描绘的完全是幻想。陪审员的量刑比法官重的倾向日益明显,还接连出现了陪审员的判决重于检察机关求刑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作“从严惩罚”。日本人非但不是“心地善良,优柔寡断”,而是真心地待人严苛。

或许可以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变得轻而易举,严苛待人的一面被暴露了出来。不过,网暴频发的并不只是日本,世界各地都面临相同的情况。因此除了国民性,我们还有必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原因。

真人秀节目的嘉宾,引发社交媒体上的攻击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是2020年女子职业摔跤运动员木村花(时年22岁)自杀案。木村曾参加富士电视台的恋爱真人秀节目《双层公寓》,并因其在节目里的言行遭到严重网暴,深受折磨。

《双层公寓》采用的是近年来日本电视节目的常见模式。其主要内容,是记录年轻男女在合租公寓里一起生活,发展为恋爱关系的过程。节目中穿插着演播室里主持人和嘉宾们的点评。

尽管参加节目的年轻男女大多是普通人或近乎无名的艺人等,但演播室里嘉宾们针对他们的言论都带有攻击性,点评中有很多批评、揶揄的成分。比如,看到女性和男性一起去吃饭,嘉宾们会点评该女性“让别人请客是家常便饭”“像个陪酒的”等。木村便是参加节目的成员之一,她也遭到了嘉宾肆无忌惮的言语攻击,而很可能就是这些不怀好意的言论加剧了网暴者对她的诽谤和中伤。

点评嘉宾的侮辱性言论引发网暴,这其中受到了“信息洪流”的影响。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量出现飞跃性的增长,这改变了受众的消费行为。人们从仔细玩味一部电影、一本书、一曲音乐,变成了横切式享受各种瞬间,就像在不断切换电视频道一样。人们对于某个内容的理解度因此而降低。为了弥补这一点,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都像《双层公寓》那样加入了解说性质的内容。可以说,这种模式与当今这个风卷残云般消费内容的时代是高度契合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正如木村的悲剧所暴露的那样,人们只接受某一种解读方式,而不再从多元的角度解读事物了。

共通的“负面模式”

不仅是电视节目,互联网上的信息流动整体都存在这种模式。2011年,笔者在著书《策展时代》中提到,信息洪流时代需要“策展(curation)”机制,以收集、整理海量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与众人分享新的价值。

尽管这一观点并未失去有效性,但这十余年间,策展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果策展人(curator)分享信息时带着“这是个坏人,可以随意攻击”之类否定性价值观,则会让那些带有恶意的解读传播和扩散,煽动诽谤和中伤。

在X(原来的推特)等以文本为主的社交媒体上,因为发布者隐藏了真容,所以很容易出现大范围的网暴。人们把那些当面说不出口的恶言恶语变成文字,随意抛出。尤其是X的转发功能,让夹杂在文本中的负面情绪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扩散开去。

防止网暴的社交媒体有可能出现吗?

现有社交媒体很难防止网暴现象的扩大。既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都不可能消失,我们就只能期待出现新的社交媒体,期待它能克服现有社交媒体的缺陷,具备相应机制以发现恶意言行并遏制其扩散。到那时,这一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我们在享受网络便利性的同时,也受其暴力性一面的肆意摆布。不过,回顾历史,人类虽然总是被新技术牵着鼻子走,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总是能够找到平衡并让自己存续下来。

信息通讯技术应当也不例外。毕竟互联网在全社会普及大约才有30年时间,社交媒体也不过20年的历史。或许驾驭它们尚需时日,笔者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解决之策。

标题图片:PIXTA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互联网 社交媒体 诽谤中伤 网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