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认知看日本逐渐缩小的代际差异
社会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看不出人们在想什么
日本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时,曾号称“一亿皆中流”。当时,人们觉得大家都比较富裕,是相差无几的中产阶层。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帮助人们了解社会意识的“辅助线”很明确,比如传统与现代相斥产生的代际差异,农民、蓝领、个体商户、大学学历白领的阶层差异,男女就业机会不平等,以及冷战格局造成的保守派与革新派的政治对立等等。大众的社会心态,一方面表现出向中间阶层靠拢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可以用清晰的框架进行区分。
之后过去了半个世纪,在这几十年,从社会计量学看,出现了一种缓慢而明显的趋势变化。那就是,在当今日本社会,已难以推测人们在想什么。
我们的SSP(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Psychology,分层与社会心理学)研究项目延续在20世纪进行的社会调查,就当代日本人的社会认知,采用对各时间节点进行比较的方法,对被调查者提出与之前相同的问题。问题涉及阶层归属、满意度、差距意识、价值观的保守性、性别平等、教育观、对未来的担忧、对他人的信任、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的价值观、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政治意识、消费积极性等方面。
可以看出,左右社会意识的因素除性别、年龄外,还有学历、职业、收入等阶层地位、家庭、居住地区等社会属性。我们针对在社会结构中处于特定位置的人,研究他们的心理状态。研究遵循的是长期以来使用的19世纪时卡尔・马克思提出的思维框架,他认为产业经济领域的参与方式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状态。前者是客观地位,后者是主观状态。
但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分析客观与主观关系的模式,其预测能力开始下降。无论职业、收入,还是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想法差异不再那么明显。即便扩大到家庭构成、居住地区、朋友交际圈、社会参与经历等范畴,也未发现左右当今日本人对事物看法的关键因素。若是其他社会,可列举出种族、宗教、居住地等造成社会分化的原因,但在日本社会,这些因素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消龄化社会
一项关注出生年代的研究也得出了与上述趋势相同的结论。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分析了从1992年持续开展的《生活定点调查》结果,将2023年的日本社会命名为消龄化社会。其有以下两点特性。
第一,构成社会核心层的20岁至69岁人群,在社会意识方面已没有过去那么清晰的代际差异。舆论调查和市场调查的分析显示,虽然用团块世代(*1)、迷失世代、泡沫世代(*2)、冰河期世代(*3)、宽松世代等划分了不同时代的人,但这种按世代划分体现的差异正逐渐消失。
第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同质化,而说明同一年龄层的人的想法有很大差别。想法多种多样,要完全理解并非易事。这种变化不通过平均或分散性差异体现在表面的数据统计分析,因为这是社会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的深层次质变。
近几年,这种变化通过数据表现出来,最重要的原因是调查对象的年龄段在逐步改变。以团块世代为代表的老年群体,已名副其实地开始退出“现役(在职在岗——译注)社会”,而直到20年前,他们还一直处于数据核心位置。取而代之的是,本世纪出生的年轻一代正逐步步入社会。
但新一代和老一代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另外,人口规模也是退出的人较多,年轻人因为少子化问题而显得冲击较小。因此,数据上会呈现出原有框架缓慢消失的趋势。可以说,日本的社会意识以团块二代出生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为分水岭发生了质变。
从经济快速增长到“失去的30年”
不过,为何代际更迭会使我们无法知晓人们在想什么?这个问题引发我们思考其背后的社会变化产生的影响。20世纪中后期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此为拐点,日本陷入后现代化时期的停滞状态。之后,日本又经历了三十多年“失去的时代”。
每代人的身上被赋予这种时代性后,可得出以下结论。现在的中老年人群,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团块二代是从幼儿到学龄阶段目睹这一时代景象的最后一代人。对这几代人而言,年轻就意味着宽裕、高大、新潮、创新、民主。而且,就业稳定,男女社会分工和关系明确,全社会共享理想的生活轨迹。不管对这种社会是否认同,人们对社会建构都有所认知,并且找到了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然而,在他们之后,时代变化失去了指向标,从经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失落的世代”到Z世代,都在富足的环境下长大,换个角度说,他们都生活在日本经济缓慢走下坡路的时代。与战前派、战时派、战后派、团块世代的经济不断发展相比,代际之间在量的方面差异较小,只有些许质的不同。
而这种停滞期持续的时间超过了父母加孩子两代人的周期,所以孩子过上比父母学历更高、职业地位更高、经济实力更强的宽裕生活不再是必然的事情,追求晋升和进步的常规赛道已经没有了。年轻一代已无法参照过去人们共有、信赖的社会建构,由此内部差异不断扩大。
年轻人的个体化
以参与政治为例,团块二世之前的几代人,基本上都去参加选举投票,从保守派和革新派中二选一。时至今日,他们依然保留着这种20世纪的政治热情,会以自己加入某个工会和某个团体的身份谈论对宪法以及国际政治的看法。
不过,对年轻人来说,是否去给选举投票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如果去了,每个人会以极快的速度做出判断进行投票。虽然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但大部分人都属于无党派的浮动票。说到底,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这就如同,上一代人在争夺棒球或足球等集体项目的胜负时,年轻人却在玩霹雳舞、滑板、冲浪等比拼个人技术、规则完全不同的运动项目。
对于20世纪的群体,每一代人有共同的架构,不同年代的人之间对比明显,而21世纪的群体,呈现出多元分化的特征。这种割裂结构,并非是单纯的代际间的价值观对立。如果将所有汇总为一个数据,看起来会显得支离破碎。
对于年轻一代,并不是说个人和社会没有联系。个人心理状态依然会被社会性力量所左右。不过,概括社会发展趋势的宏观建构已无法适用于他们。年轻人的身份认同,已不能用诸如“女性”“老年人”“白领”“大城市居民”“大学毕业”“高收入家庭”等粗线条的社会范畴进行界定。实际情况是,无论用阶级社会、年功序列社会,还是性别化社会,都难以对社会性质一言概之。
也可以说,固有认知已不适用于思考当今人们的社会心态。社会意识的差异已细化到以个人为单位,这种状态在社会学中被称为个体化。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20世纪的社会中,个人被嵌入了社会,但在后现代社会,个人将摆脱这种嵌入,经历个体化的状态。
随着在“失去的时代”长大的一代年轻人逐步走入社会,当代日本社会的个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年龄差异消失的消龄化社会,我们也已不能简单地谈论性别差异、阶层差异、地域差异。这就是当代日本之所以难以预测的问题本质。
标题图片:PIXTA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