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70年

追赶“富国”的七十年

政治外交 财经

战后的日本经济,大体可分为战后复兴、高速增长的50年以及其后的20年。笔者在文中指出“经济飞速增长的源泉,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枯竭”,并提出欲转变增长模式,必须重新审视现行制度。

经济增长的源泉在1990年就枯竭了

战后的日本经济,从出发点来说,曾拥有技术方面与世界前沿的巨大差距以及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的庞大农业部门这两个潜在性增长源泉。可以认为,战争期间发生的制度变化和这些潜在增长源泉相结合,使得日本经济实现了如图所示高速增长并赶上了发达国家。

反过来,如果这两个源泉枯竭了,那么至少像以前那种模式的快速增长就难以持续下去了。到1990年时,追赶发达国家的进程已大体完成,第一个源泉枯竭了;在1955年占就业人口36%的农业就业人口也降至6.5%,第二个源泉也枯竭了。

设立资源配置向技术研发倾斜的制度

如果可以这样来理解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终结的话,那么对将来我们能据此推导出怎样的意义呢?那就是像大家经常指出的那样,已站立在世界技术前沿的日本经济,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扩展技术前沿以促进经济增长,此外别无他法。

“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1956年度的《经济白皮书》曾因其中的这么一句话而闻名。当时该白皮书对一直只是将战后复兴作为增长动力的日本经济敲响了警钟,促使全体国民痛下了决心。这个决心就是白皮书接着说的:“我们现在面临着不同的情况,通过战后恢复实现经济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了。今后的经济增长,必须通过现代化来支撑。”(*7)

虽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再度面临转换经济增长模式这个同样课题,如今仍在与这个课题作艰苦斗争。为了攻克这个课题,我们必须要比以前更大力度地向技术研发(R&D)倾斜分配资源,为此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框架。因为,战前到战后的日本经济的过程,已经证明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具有巨大影响。

标题图片:来自冲绳的高中毕业生参加“集体就业”,乘坐琉球海运公司的“Himeyuri号”抵达东京。1969年3月6日,东京中央区晴海埠头(时事通讯社)

(*7) ^ 经济企划厅编撰《经济白皮书》1956年版,第42页。

关键词

日本经济 高速增长 战后复兴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