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本之国际品牌的动漫

动漫的局限:“软实力”究竟可成就什么?

政治外交 文化

李何尼 [作者简介]

近年,动漫作为日本“软实力”的一环而备受瞩目。然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何尼则针对人们期待的“酷日本”在外交政策上的效力提出了质疑。

“软实力”论,衰退之时最唱好

这从约瑟夫·奈教授提倡“软实力”的时间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当时正值西德和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美国国力相对下降,不少美国的论客和政府官员对此抱有忧虑的时期。而日本,则是在中国国力增强,对外显得在走下坡路的忧虑蔓延之时,这种“软实力”概念开始扩散开来的。在这两种情况下,软实力似乎都象是幼儿喜欢的毛绒玩具。也就是说,这成为了它们的感情支柱,即自己仍然还保持有一些竞争对手所缺乏的国际合法性、正统性。

美日两国都确信,通过流行文化,可以让本国明确而一贯的价值观浅显易懂地传播到其他国家并为那里的人们所接受。然而,这样的认识从任何方面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本来价值观就不是一种明文定义的东西,而且不可能会以政府所期待的形式,去让人理解源自美国、日本的文化并对其表示敬意。

文化力的复杂性

当然我并不是说流行文化在政治上无足轻重。它的影响力,不是软实力论所设想的那种有利于一国之外交的实质性东西,而是广泛传播普及的。

这里我想以2000年王家卫导演的名作《花样年华》做一个例子。这部电影是以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的一间公寓为舞台的。其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主人公向邻居介绍丈夫去日本出差带回来的礼物,一个了不得的发明——电饭煲。瞬时间它就成了整幢公寓的谈资和话题,大家都表示也要去买这样的电饭煲,而对这个电饭煲是日本制造本身,他们并没有特别的羡慕、兴奋或抵触。

他们心中描绘的,是用这个日本的发明一改自己的日常生活,犹如将自己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未来寄托在了有无电饭煲上一样。这个场面暗示了香港市民的愿景,就是要过上当时东京、大阪及其他日本城市中产家庭那样的生活。当然,这是文化影响力的一个突出实例。

但是,这种影响力,无论日本也好或者其他国家政府也好,都是无法行使的。本国的产品在国外受到欢迎,因此就能让他国的消费者以自己的意志行事,这无异于白日做梦。

我始终期望的是动漫在广泛的意义上对学生们产生影响,只是,即便为日本的最新漫画系列所感动,也不会因此转化为对日本政府政策的支持,韩国流行音乐(K-Pop)的粉丝们,自然也不会转而支持韩国的外交政策。

同样,美职篮(NBA)的粉丝,也不等同于是美国在也门的无人机攻击行动的支持者。做这样的假设是很愚蠢的。而另一方面,学生们则可以通过这类不同的文化享受,开启想象世界的大门,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由此获得机会,在习以为常的环境中发现新的问题。

(原文英文,2015年1月5日刊载。标题图片:路透社/Aflo)

关键词

动画 漫画 美国 中国 日本 政治 外交 动漫 软实力 硬实力 奈伊

李何尼David LEHENY简介与署名文章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曾留学日本,并在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教,1996~2007年还执教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著述有《The Rules of Play: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Shaping of Japanese Leisure》(2003)、《Think Global, Fear Local: Sex, Violence, and Anxiety》(2006)。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