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百年与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大国协调与日本外交

政治外交

樱井良树 [作者简介]

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代,日本曾摸索过从帝国主义外交路线转变为基于国际协调路线的新外交道路。本文作者将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与日本外交的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期间,日本曾努力转变此前的帝国主义外交路线,顺应全球性的裁军潮流,谋求国际协调,并寻求过实行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尽管人们会觉得这是日本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被迫做出的选择,但笔者想指出,这是日本迈向独自新外交方向的举措。

一战促使日本积极开展独立“对华外交”

距今100年前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对外政策尤其是东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1912年清王朝覆灭之后,中国陷入混乱,日本的对华政策开始趋于积极化、多样化。然而,在列强利益冲突激烈的环境下,日本始终难以在列强中占据优势。日本不得不采取与英国和俄国合作,逐步增大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力的政策。

可是,1914年8月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开始终日忙于打仗。而日本出于日英同盟之谊,以协约国身份参加了战斗,但当时的战斗只是攻下了作为德国在华根据地的山东半岛的青岛,仅仅两个月后,德军投降,战斗结束。

后来,第二次大隈重信内阁向袁世凯政权提出了包括处理此前德国在山东半岛享有的权益(第一号)、延长数年后到期的辽东半岛租借权和南满铁路经营权(第二号)、让汉冶萍公司(中华民国最大的制铁公司)变成日中合资企业(第三号)、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割让与他国(第四号)在内的对华二十一条要求。此外,作为希望条款(第五号),还提出了雇佣日本人担任政治・财政和军事顾问、日中合办警署、日中合办军械厂、将连接武昌与九江南昌的铁路铺设权交予日本、在福建省筹办铁路・矿山和港湾工程时若要引入外资需提前与日本协商等各种要求。

其中,第一号随着德国投降而得到落实,第二号、第三号一直悬而未决。但第五号中有些条款会显著提升日本的在华影响力,有些条款可能会损害列强的利益,在原来的形势下,日本绝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虽然由于英美的反对,第五号最终被撤回,但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迫使中国政府同意了其他条款。

如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日本的对华外交趋于更加独立和积极。后来的寺内正毅内阁也继承了这样的积极政策。但他的方法并不像大隈内阁那样具有威逼性质。他采用借款政策(西原借款)援助并拉拢中国政府(段祺瑞政权),希望由此提高日本的影响力。同时,他看中了中国作为资源供应地的价值,希望加强日中之间的经济关系。就这样,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比较自由地推进了自己的对华政策。

下一页: 巴黎和会与“沉默伙伴”日本

关键词

美国 中国 英国 外交 东亚 德国 日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黎和会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裁军会议 国际协调 二十一条 青岛 山东半岛 参战

樱井良树SAKURAI Ryōju简介与署名文章

丽泽大学外语系教授。1981年毕业于上智大学文学系史学科,88年获得上智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学分后退学。博士(史学)。著书有《大正政治史的出发—立宪同志会的成立及其周边—》(山川出版社,1997年)、《辛亥革命与日本政治的变动》(岩波书店,2009年)、《加藤高明》(Minerva书房,2013年)等。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