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捍卫日本的国土:安全保障和日美同盟

中国的动向与日本的海洋战略

政治外交

道下德成 [作者简介]

在海洋战略领域,中国的崛起有目共睹。日本将如何面对有可能动摇防卫政策的局势?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的道下德成副教授就日本的应对方法及课题进行了考察研究。

近年来,受欧美国家财政危机等因素影响,中国的崛起显得更加引人注目。笔者是在前往欧洲发表演讲期间撰写的本文,在欧洲,每当谈到有关中国的话题,也能感觉到听众表情的变化。在马德里举行的会谈中,西班牙政府相关人士就对华军售问题表达了肯定性的见解,令人震惊。对于面临财政危机的西班牙而言,购买本国国债的中国显然是友好国家。

中国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中展示着自己的重要价值,同时还在亚洲地区稳步扩大着影响力。而为达到上述目的采取的手段之一,便是增强以海空军为核心的军事力量,实现其现代化和运用方法的多样化。简而言之,中国正谋求通过增强海、空军实力,形成所谓的“反介入能力(anti-access capabilities)”,其目的在于排除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在南海、东海、黄海等地区的影响力,由此在地区内建立有利于本国的秩序。

在此背景下,对于日本等亚洲各国而言,“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秩序变化”已成为外交及安全保障政策的最大焦点。本文将立足于上述观点,针对中国在海洋方面的动向、日本准备对此采取的措施,以及今后的课题等展开讨论。

1 中国的动向

当前,中国正在逐步强化提高反介入能力,其目的从短期来看是为了阻止美国介入台湾问题,而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则可认为是旨在遏制美国、日本等国插手干预包括领土和资源归属在内的地区秩序问题。那么,作为其手段,中国正在加强或开发各种水上舰艇、潜艇、战斗机、轰炸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反舰弹道导弹(ASBM)等军事力量。其中,中程弹道导弹及远程巡航导弹可对部署在前方的美军及驻日美军基地造成威胁,而配备了大量反舰导弹的现代级驱逐舰、具有极其优异的低噪安静性的基洛级潜艇等,可以阻碍以美国航母为首的机动打击部队在中国周边海域及西太平洋地区的行动。另一方面,ASBM在技术上实现难度较大,恐怕无法对美国海军构成现实威胁。然而,即便不能实际命中目标,只要中方装配了ASBM,美军就不得不采取高成本的对抗措施,同时,美国的政策决策者也必会在中国近海部署航母等问题上踟蹰不前。此外,就算不装配ASBM,中国也有充分的可能将歼-20隐形战机用于反介入领域。

另外,中国的反介入战略在许多方面都与前苏联在冷战时期采用的“海上控制”和“海上阻绝”战略具有共同之处。当时,苏联将鄂霍次克海列为禁区,在其周围设置了“海上控制”和“海上阻绝”线,企图阻止他国对鄂霍次克海的介入。现在,中国在本国周边设置了“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两条防线,意欲将南海、东海和黄海变为禁区。中国大量引进俄罗斯在冷战时期开发和生产的装备并非偶然。

下一页: 2 日本的应对

关键词

防卫计划大纲 南海 道下德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解放军海军 反介入能力 现代级驱逐舰 基洛级潜艇 反舰弹道导弹(ASBM) 第一岛链 第二岛链 东海 黄海 专属经济区 尖阁诸岛 海空一体战

道下德成MICHISHITA Narushige简介与署名文章

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副教授,安全保障与国际问题项目主管。1965年生于冈山县。200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Paul H.Nitze高级国际关系研究院(SAIS)博士课程结业,获得博士学位(国际关系学)。历任内阁官房副长官助理(主管安全保障与危机管理)专属参事官助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等职,2010年起任现职。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