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年与日本

辛亥革命和日中关系

政治外交

川岛真 [作者简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来说,日本既是“近代智慧”的源泉,同时又是流亡者聚集的“革命摇篮”。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在动荡的国际政治环境下,日本也复杂地、多样化地参与到了这场革命之中。

19世纪的日中关系

江户时代的日本,对外贸易处于政府控制之下。在对外关系方面,除了通过长崎与清朝和荷兰交往外,还通过对马与朝鲜、通过萨摩藩与琉球及清朝的福州、通过松前藩与阿依努族、通过通古斯民族与清朝等进行交流。清朝以朝贡形式和周边国家开展贸易,但与欧美各国的贸易,18世纪则仅限于在广州一个港口进行,此外在沿海地区的其他一些港口开展被称为互市的贸易。日本和清朝,在台湾的郑氏政权灭亡后,清朝商人前往长崎从事贸易活动,最多的时候,有数千来自清朝的人们居住在长崎,他们从日本进口铜、海产品,日本也从清进口砂糖、奢侈品等物资和文物。

但是,这种关系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因鸦片战争等的失败,开放了沿海港口;1859年,日本也开放了长崎等港口,于是中国商人从长崎进入神户、横滨、函馆等日本各地,将海产品等直接带回中国。同样,在日本,长崎奉行(行政首脑)、函馆奉行等也探索不通过中国商人或欧美人,将日本商品直接带进上海的途径。高杉新作乘坐的千岁丸也是以此为目的而派遣的。


明治时期的长崎港 (照片提供:长崎历史文化博物馆)

明治维新后的1871年,日本和清朝签订了《日清修好条约》,这虽是两国之间缔结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但从条约谈判过程和具体内容来看,清都占据有利地位。尽管明治维新不久被定位为成功事例,但至少到西南战争、松方财政改革时代,清、朝鲜都认为像日本的明治维新这样性急的改革,反而会招致混乱;而且,至少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从海军实力也可看出,与日本相比,清占有绝对的优势。在1886年处理北洋舰队水兵引发的长崎事件过程中,日本的外交姿态,如实地反映了其弱势立场。

甲午战争后,日本占有台湾,获得了与西方列强同样的条约和特权。而且,正如陆奥宗光外务大臣评价这场战争为“近代的日本和传统的清”一样,在国民意识中,对清的优越感趋于强烈。同时,清也掀起了要求建设明治维新式近代国家的运动。

下一页: 作为“近代智慧”源泉的日本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孙文 甲午战争 日中关系 川岛真 袁世凯

川岛真KAWASHIMA Shin简介与署名文章

nippon.com编辑策划委员会委员长。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专攻亚洲政治外交史、中国外交史。1968年生于东京都。1992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大学外语系中文专业。1997年修满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博士课程学分后退学,获博士(文学)学位。经任北海道大学法学系副教授后,担任现职。著作有《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年)、《21世纪的“中华” 习近平中国与东亚》(中央公论新社,2016年)等。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