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本人的结婚现状

高效化的网上配对相亲服务

社会

最近,问及刚结婚的夫妻“在哪儿认识的?”,他们会回答“网络”,进一步交谈得知,他们是通过匹配应用相识的。这是怎样一种服务,他们是如何相识并最终走入婚姻殿堂的呢?本文就婚介行业最大规模的牵线配对服务应用程序“Pairs”,采访了其运营公司和用户。

严格进行注册审核,杜绝可疑访问

当今时代,在互联网上寻觅结婚对象已司空见惯。或许有人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怎么会呢!”“那不是很危险吗?”不过从注册会员人数来看,实际上其难度与以往相比已大幅下降。2012年开始提供婚介服务的配对应用“Pairs”,会员人数累计达800万人,成为业界知名的最大规模社交平台。此外还有“Omiai”“with”等各类应用程序。

配对应用“Pairs”首页(左)与登录后的页面(右)(Eureka提供)

首先令人担忧的是,配对服务与以往的所谓“约会网站”有何不同。关于后者,2003年出台了旨在预防未成年人卖淫等违法行为的《约会网站规制法》。然而此后依旧不断有中学生遭遇恐吓、抢劫和强奸,2008年又进一步强化了法律规范。

Pairs的开发运营商、株式会社Eureka宣传部的田山庆子就两者的区别做了如下说明。
“‘约会网站’的服务,是每次发送信息都要求会员追加费用,服务费不断上涨,而且网站运营者自身也会开设‘钓鱼账号’,扮演‘托儿’的角色。而Pairs采用的是按月收费的形式,女性基本上是免费,男性每月3480日元起(根据结算方法和方案而有所不同)。男女均为免费注册,需要通过审核,不满18岁的者不可利用。Pairs当然不存在‘托儿’,我们只为那些真心诚意希望交往和结婚的人提供服务。”

根据2017年美国Match Group的调查,18岁以上没有交往对象的人当中,利用配对服务的比例,在美、英、法、德各国分别占44%、52%、58%和60%。“在美国,配对服务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日本因为‘约会网站’服务成为社会问题,所以要落后于欧美。不过根据我们至今为止掌握的数据,通过Pairs交往并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者已经超过15万人。”

要想利用Pairs与匹配对象之间互发信息进行交流,需提供身份证明以核实年龄。该公司有40名操作员值班,每天24小时、365日全天候服务,负责审核、巡视和咨询工作。为了屏蔽不当画面和语言,事先安装了检测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检测用户的上网记录。

从众多注册会员中选择价值观相合者

上传到Pairs的履历,除了年龄、居住地、身高、职业和年收入等基本信息外,还可以填写其他更多的信息内容,比如对结婚的想法、是否想要孩子、是否愿意参与家务和育儿、初次约会费用由男方支付还是AA制等等。这些项目不填写也无妨,但是从相识到交往,再到进入谈婚论嫁阶段,这些都是容易产生双方认识上分歧的事宜,而且又很难当面开口询问,因此提前核实有利于后续进展。

Pairs的履历页面(Eureka提供)

Pairs还有社群功能,数量已超过10万。这一功能并非由服务提供方设定,而是由会员自行创建。有“喜欢出国旅行”“热爱音乐”等正统的社群,也有“抽烟喝酒”“注重独处时间”“欢迎深夜12点以后联系”等凸显行为模式与个性的社群,加入这些社区,就有机会与趣味相投的人结识。

田山说:“给感兴趣的异性点‘赞’,如果对方回复‘赞!谢谢!’,那么双方就配对了,接下来就可以互发信息交谈。我们对利用Pairs结为伉俪的夫妇进行了采访,以女性点‘赞’为契机成功匹配的案例非常多。我们为会员提供支持,让女性和男性都能以自己真实的面貌对人生做出选择。”

给对方点“赞”,得到回复则匹配成功,可以互发信息交谈(Eureka提供)

用户方面有哪些想法呢?我们采访了两对利用Pairs结为伉俪的夫妻。

下一页: “你找不到意中人!”

关键词

家庭 结婚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