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社会-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心灵的闸门为何被关闭
常听到有人说:“不管做什么,不管看到、听到什么,都很难被打动”“完全体会不到自己在做事的感觉”。所有的事情都感觉与自己无关,生活是多么乏味啊!为了恢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主体感觉,我们必须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开始。
不过,即便给出这样的建议,还是有不少人感到困惑:“不知想干什么”“不知道哪个是内心的声音”。“头脑”和“心灵”之间的闸门(参照上期专栏)多年处于紧闭状态的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内心的声音了,所以才会束手无策。
为什么通往心灵的闸门会被关闭呢?
心灵是触发感情和产生感觉的场所。内心的感受和反应在直接表露于外时曾经遇到过某种阻碍,因此头脑将通往心灵的闸门关闭。这就是闸门关闭的基本原理。
那么,这种阻碍是什么呢?
感情有两种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感情并非全部来自于内心。而且复杂的是,那些情感、情绪之类的感情,几乎全部来自于头脑。
头脑就像电脑,它企图控制事物,计算得失,进行比较或模拟。基于这一功能而产生的感情全都来自于头脑。
对未来或过去进行模拟而产生的“不安”或“后悔”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感情,而那些源自欲望的感情,如心想事成后的“喜悦”,进展不顺时的“焦急”等,也是在头脑操控下产生的。另外,在与他人比较后而产生的“自卑感”“优越感”“嫉妒”“轻蔑”等感情也都来自于头脑。
为了区别这种感情,在此我们将“头脑”中产生的感情称为“浅层感情”。它与来自“心灵”的“深层感情”,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源于“心灵”的感情,可以简单地分为喜怒哀乐四种。“心灵”是爱的场所,这些感情都是爱的变奏曲。
遇到意欲控制对方或自私自利的邪恶行为,或者是这些行为针对自己时,内心会发射出类似于“反弹道导弹”的东西,那就是表达义愤之情的“愤怒”。而对于悲惨或可怜的状况,则会心生慈爱,这就是“悲哀”之情。对于充满生机的事物,内心会产生共鸣,欢欣鼓舞,于是涌起“喜悦”和“快乐”之情。这些都是“深层感情”。
感情之井
不过,如果通往“心灵”的闸门处于被关闭的状态,内心产生的感情就失去了出口,于是就会按照某种顺序被封闭起来。
这种情形如下图所示。
心中恰好有一口井,从接近井口处向下依次积蓄着“怒”“哀”“喜”“乐”四种感情。这个顺序是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闸门处一般被认为是“怒”“哀”等唤起消极的感情,而井的深处,是“喜”“乐”等所谓的积极的感情。
如果“怒”“哀”久居其上,下面的“喜”“乐”则很难外露。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励志读本中倡导的“不要被消极感情所控制,注重积极的感情”之类的观点,只不过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主义论调而已。近年来,随处都在倡导这种错误的观点,究其原因,我认为恐怕是没有清楚地区分产生于头脑的“浅层愤怒”和来自内心的“深层愤怒”。
本来,“愤怒”和“悲哀”都是爱的表现形式,将它们单纯地看作消极的感情,就大错而特错了。
“深层”感情的形态
源自内心的“深层感情”是爱的表现形式,最能体现这种观点的是佛像或印度教的雕像。
如下图所示,佛教中,对于将欲望或利己主义强加于人这种行为,佛的愤怒就以“忿化身”明王表现出来。
菩萨表现的是佛对柔弱可怜之众生的慈悲之心。
“喜”“乐”之情,则通过伴随音乐起舞的印度教的湿婆神像,形象地表达出来。
从这些自古以来塑造成神佛形式的雕像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源于爱的“喜”“怒”“哀”“乐”四种感情,受到人们同等程度的重视。
不过,如果不能区分“浅层感情”和“深层感情”,就会将 “深层愤怒”或“悲哀”这种爱的表现形式,误解为是消极情绪,认为这些情绪应当受到抑制。
人之所以关闭通往“心灵”的闸门,几乎都是源于这种误解。
“愤怒”的意义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关闭起“心灵”闸门的患者大多都是在父母经常向他们发泄“浅层愤怒”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对于这些患者而言,“愤怒”是应当忌避的情绪,因此他们认定自己的“愤怒”也是负面情绪。结果他们不仅压抑自己内心的“浅层愤怒”,就连“深层愤怒”也不允许自己表达出来。可以认为,这就是感情之井的闸门被紧紧关闭的原因。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方式压抑的并不仅仅是“愤怒”,人类最重要的、来自于“心灵”的所有感情,也一并被压抑在内心了。
如果从内心涌出的“深层感情”得不到释放,那么无论做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会心生感动,也体验不到生的喜悦。某些“人格解体”的症状也都源于这种机制,比如“不管做什么,都无法切身体会到自己正在做事的感觉”“只能感觉到所有的一切都隔着一层面纱在进行”“看外面的世界就像看幻灯片播放一样”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打开“心灵”的闸门,如上所述,最关键的一步,是消除对于占据在井口处的“愤怒”的误解。总之我们必须了解,曾经让自己感到痛苦的是来自于父母的“浅层愤怒”,作为爱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深层愤怒”则是非常健康可贵的情绪。
不过,请各位读者不要误解,打开心灵的闸门,让“深层愤怒”释放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将这种愤怒倾泻给周围的人或愤怒的对象。重要的是,内心涌起的感情要由头脑如实地接受,至于是否诉诸言行,则要由掌控社会性的“头脑”做出适宜的判断。
然而,无法表现在外的深层感情如果无处释放,那就可能会积蓄在内心,久而久之感到郁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这种感情转化成文字,从自己的内心释放出来,与积压在内心深处相比,这样做心情应该会轻松很多。当然,这些文字是不能给任何人看到的。笔者把它称作“倾吐心声笔记”,推荐给各位读者。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种种歧视、虐待、荒谬的旧习和社会制度进行变革,不断推陈出新,其源泉正在于面对邪恶产生的“深层愤怒”。然而,“不生气才是好事”这种浅薄的认识,却在我们周围悄然蔓延。
将“深层愤怒”压抑在内心,人就会在精神上陷入一种“去势”状态,从而远离生的喜悦。更有甚者,还会丧失抵挡荒谬及不正当行为的能力,与邪恶势力横行的社会同流合污。
正是在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对“深层愤怒”的意义进行一次重新认识。
标题插图:Mica Ok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