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得痛苦的人们:精神科医生的一些小小建议

“不知想干什么”的烦恼

社会

“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被这种“热情缺失”所困扰烦恼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面对此类患者的精神科医生给我们提供了如下建议。

“反抗”的重要性

人类自我主张的最基本方式是表达“不”。对试图控制自己的人或外来侵袭果断说“不”,表示拒绝。这是对自己独立性的证明,也是维护自身尊严的出发点。总之,要想成为真正的自己,“反抗”这一要素至关重要。

举例而言,我们在2~3岁的幼儿身上必定会看到一个“反抗期”,这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最初表现。大人说“快吃吧”,他们回答“不!”;大人说“不能吃”,他们也回答“不!”。这不是“想吃”还是“不想吃”的问题,而是他们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想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要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状态中找回自我,重要的是认清内心的“不”。在“心理去势”的状态下,突然问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内心是给不出任何答案的。连最基本的“不”都禁止表达的“内心”,是无法期待其回答喜欢什么的。

为了回归自我,实现从“被动生活”向“主动生活”的转变,我们必须彻底抛弃长期以来被灌输的诸如“谦虚”“顺从”“老实”之类的美德。

哲学家尼采在其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将人类成熟的过程形象地比作骆驼、狮子和小孩三种境界(第1部 三种变形)。“骆驼”象征着勤劳、顺从、虔诚和努力。我们往往将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看作“在社会上独当一面的大人”,而他们却还处在尚未形成自我的“被动生活”状态之中。

继而,“骆驼”摇身一变成了“狮子”,打倒此前始终控制和监督自己、冠以“你应该”之名的“巨龙”。“狮子”发出“我要”的吼声。于是,实现了“主动生活”的“狮子”超越了对“自我”的执著,变身为纯粹性、创造性和游戏性之象征的“小孩”。这就是人类精神走向成熟的过程。

不幸的是,不少成年人至今依然将“教育”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培养顺从、勤劳的“骆驼”。在这一背景下,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被动生活”的侵蚀而听不清自己的“心声”时,应该全神贯注地去倾听内心微弱发出的“不”,由此逐渐激发起“狮子”般的反抗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事时首先分清是发自内心“想做”,还是大脑命令你“应该做”。如果结论是大脑命令你“应该做”的事,那么就要问一下自己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像这样去留意自己细微的精神世界,也是对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内心”的尊重。这样一来,一直敛声屏息的“内心”定会恢复元气,过不了多久,就会明确地告诉你“我想要什么”了。

标题图片、文内插图:Mica Okada

关键词

烦恼 普通 正常 活得痛苦 正常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