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NS上的日语引发误解:“语言不通”的是什么样的人?
社会-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为什么人们动辄发负面推文
如今SNS已经是一大不可忽视的语言交流平台。对于SNS上的“语言消费”方式,语言的守护人——辞典编纂者们有何感想呢?
饭间作为日语和辞典的“发言人”常在推特发表言论,但他觉得推文以秒为单位刷新的特性,让大家很难形成讨论。此外如果不加井字符(*1)或不打标签,就无法配合不同平台使用相应的技巧或词汇;而不能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那么很多时候就犹如放空炮,不会有人理睬你,所以常常还会头疼怎么去表达才好。
SNS上有不少讨论语言的帖子,其中指出别人语言使用错误的帖子更容易扩散传播。
“如果要让推文瞬时间大量地扩散开去,往往人们就容易发带有指斥批评性质的推文。比如要想散布某个明星的流言蜚语,则发文‘某某艺人在电视节目上说了▲▲,但其实正确用法是○○。日语都说不好还好意思上电视,也不嫌丢人’之类,这种煽风点火的话肯定能赚到很多转发量。我要是想给自己的推文博热度的话,也完全可以发那类‘挑刺’的帖子,而且要多少就能发多少。当然,我是不会这么做的。”
饭间认为,某些人一心想要博热度,在短时间内爆炸性地扩散推文,导致了这种指斥责难性推文的产生,它们通过大量的转推在全网传开。并且,日语的某种特性也促使人们去发这类负面的推文。
“实际上在日语词汇当中,比起肯定现状的词汇,负面意义的词汇更多。比如表示正面情绪的形容词,有高兴(うれしい)、快乐(楽しい)、有趣(面白い)、感激(ありがたい)等,但相比之下,表示负面情绪的词汇就多得多了,痛苦(つらい)、悲伤(悲しい)、寂寞(寂しい)、难过(切ない)、凄凉(わびしい)、难受(苦しい)、可恨(憎い)、不可原谅(許しがたい)、讨厌(いまいましい)、焦躁(いら立たしい)、令人羡慕(うらやましい)、令人嫉妒(ねたましい)、懊悔(悔しい)、可怕(怖い)、恐怖(恐ろしい)、羞耻(恥ずかしい)等等,不胜枚举,数量之多绝对压过正面词汇。换句话说,因为有很多负面形容词,所以人们描写负面的东西就会变得很容易。此外,我想负面形容词之所以这么多,也跟人的习性有关。因为人在不满的时候,就喜欢抱怨,需要发泄出来。”
确实,我们想表达同意或肯定的时候,一般就简单地点个赞了事,很少会为此去专门发帖。比起写“愉快”“高兴”的东西,以五花八门的形容词来指责他人或表达不满,才会觉得自己的的确确是写了些东西吧。
虽说100%地互相理解是不可能的……
带否定或批评指责性质的推文如果被大量转发扩散,还会引发骂战或群嘲。文化厅今年对全国16岁以上约3500人展开了“关于国语的舆情调查”,有效回答率约6成,其中有2.8%的人表示如果自己看到骂战或群嘲的帖子,“大概会”“偶尔会”发帖或转发。
“就我个人的体验,在我的印象中,从转发量和点赞量来看,百分比大概也只有不到一成的内容,属于没看懂原文就发帖或开骂的。没有必要一一在意这类人,而且如果真的要和他们较真,估计十个你都不够用。对待网上的言论,我们要具备一种‘不以为然’的能力。”
不以为然,置若罔闻是很重要的——出于这样的想法,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个将“无法与别人沟通的人”进行分类的推文,不过饭间也这样补充说道:
“即便如此,我们仍要努力跟那些‘无法用语言沟通的人’进行磨合。虽然要牢记人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互相理解的,但我们还是不能放弃与人沟通的努力。”
撰文:OKAJIMAKAORI(POWER NEWS)
饭间浩明,国语辞典编纂者,《三省堂国语辞典》编辑委员。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毕业,该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结业。主要著作有《编辞典》(光文社新书)、《辞典编纂者教你如何得心应手用日语》(PHP新书)、《给小说语言挑错》(光文社新书)、《国语辞典的未来》(NHK系列)等。
标题图片:(Graphs/PIXTA)(*1) ^ 在单词的前面加“#”符号,就会形成一个共同的“话题”,这样不论你是否关注某人,也不论你是否被人关注,大家都可以就同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而且也不受时间限制。人们想强调某个话题时,常会使用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