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NS上的日语引发误解:“语言不通”的是什么样的人?
社会-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明明大家都是日本人,用的都是母语日语,可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聊天,常常会觉得好像在跟外星人说话,或许很多人都有过这种别扭的经历。
比如你碰到一个没听过的新单词,连查都没查,就向发帖人抱怨“看不懂”,或是完全不管对方说话的意图,回复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做出这种莫名奇妙的举动的人,或许就是刚才所说的那种人。
无法用语言沟通的人(1)不懂词语的意思
例1)
A:“我在玩攀岩。”
B:“那是啥?”
例2)
A:“咱们按照时间序列来考虑一下。”
B:“时间序列是啥?”
*双方的词汇量严重不等。说话的时候,我们应该使用对方也能听懂的词汇,但词汇量差距太大的话,交流会很困难。
无法用语言沟通的人(2)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A:“我爸妈没事老爱给我打电话。”
B:“每天都打是有点儿烦唉。”
A:“倒不是每天。”
B:“你说‘老爱打’,我还以为是每天来电话呢。”
*按照自己的习惯来理解词汇。“你明明没说过,却被认为你说了”,就是这种模式。
无法用语言沟通的人(2’)不理解语境
A:“最近我一直在想,圣诞老人你知道吧,……”
B:“瞎说啥呀。那只是传说而已……”
*不理解词语是在怎样的语境中使用的。B没有理解A为什么要说“圣诞老人”。
无法用语言沟通的人(3)不理解表达意图
例1)
A:“那咱们过几天,一起吃个饭什么的。”
B:“下周,还是下下周?”
例2)
A:“这,是送你的手信香水。”
B:“你是嫌我臭么?”
*难以把握对方说话的意图。对于这种老是驴头不对马嘴的人,敬而远之也不失为良策。
这个把“无法用语言沟通的人”,按不同特点分为4类的推文,实在是“得的”(即“一语中的”,在日语中汉字写做“得的”或“射的”——译注),所以很快就火了。而这个推特账号的主人饭间浩明,是一位国语辞典的编纂者,亦即“语言专家”。
“无法用语言沟通的人”之实例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刚才的‘得的’是错误用法,正确的应该是‘射的’。身为职业纂稿人居然也用错词了!”的话,那有可能你正在向着“无法用语言沟通的人”转变。因为让饭间开始意识到有些人“无法用语言沟通”,恰恰就是在跟人讨论这个“得的”的时候。
“射的”是一个日语惯用语。但其实“得的”也是对的。饭间参与编纂的《三省堂国语辞典》的80年代版本,在说明“射的”时有过“‘得的’为误用”的表述。此后,这个误用的说法便传播开去。但后来专家经过重新讨论,认为“得”有“准确捕捉”的意思,所以做出结论称,“‘得的为误用’的观点是不成立的”。2014年发行的第7版对“得”的含义进行了详细说明,不再将“得的”视为误用了。
有关这件事的前后经过,饭间时而在推文中有所提及,收回了以前的说法,并做了道歉。然而读者的反应当中,很多人却表示“反对这种容忍错误说法的行为”。
“‘散布’误用之说的当事人,之后罗列一堆前因后果,很抱歉地告诉大家其实‘本来并没错’,对此很多人不能理解接受。我常会想,尽管推文受字数限制,很难表达完整之意,但结合前前后后的有关推文一起来看,不是就明白了吗?这不免让人产生‘话不投机之感’啊。”
这里出现的问题,按照饭间的分类,就属于“无法用语言沟通的人(2’)不理解语境”这一类。
这种理解的偏差不仅发生在SNS上,现实生活中也可能发生。饭间在大学教课时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全然”。一般我们学的都是“全然”要和否定助动词“〜ない”连用。可日常生活中,笔者也会在不经意中说“全然OK啊”之类的话,并且每次说完后又觉得想把舌头咬掉……
“实际上这样的用法是战后才有的,明治时代“全然”与表示肯定的词语一起使用,这在夏目漱石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也随处可见。‘全然是坏的(全然悪いです)’‘全然是被统治的(全然支配されている)’——这种肯定表述,它和不带否定含义的‘全(全く)’‘完全(すっかり)’是同义词。当今日语学界普遍认为,‘全然’一词只和表否定的词语连用这种语法规则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的用法,是在战后才形成的。”
虽然在课堂上是这么教的,但是看看学生们课后填写的问卷调查,却莫名其妙地发现,不少学生居然写道:“终于明白了,原来‘全然’是要跟否定词‘〜ない’配套使用的”。这让饭间满腹疑团,称:“我实在想不通他们是从我说的哪句话里听出这个意思来的,真让人愕然无语。”
按照饭间的分类,这类学生就属于“无法用语言沟通的人(2)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类。也就是“你明明没说过,却被认为你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