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日本的转折之年

日本因特网的开端与发展

财经 社会

有着“日本因特网之父”之称的作者,是日本计算机科学的最高权威,请听他对日本互联网发展和普及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事件的讲解,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在摸索中前行的日本首家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另一方面,要让因特网商业化,依靠大学里的志愿者们作用是有限的。在美国,1990年美国地震研究中心的系统管理员里克·亚当斯(Rick Adams)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的公司AlterNet,成为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先驱。亚当斯也曾催促我开展因特网商业活动,但在当时日本大学的研究中,还没有走出校园在社会上展开商业活动的意识和想法。

不过,现实问题是,希望接入因特网的组织团体急剧增加,已经远非WIDE这一单纯的学术研究机制所能应付得了,到了必须开办企业的状态了。1992年,大家你几十万我一百万地,一起出资凑齐了当时创业所需的最低资本金1000万日元。

但是,当我们向邮政省申请成立电信公司时,邮政省起初怎么也不肯受理。申请书上有一栏要求填写能够开展电讯业务的根据,我们就把迄今为止试验网络的成果以及强大的技术专家团队力量等内容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但后来才知道,那一栏必须填写的是银行存款余额的证明。也就是说,为了保护用户利益,必须证明你的公司即便收益为零也有足够资金维持业务正常运转。

那时,除了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之外还能想到的电讯公司,就只有像第二电电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了,它是由丰田汽车为首的25家公司联合成立的。当时的邮政省根本不理睬我们这样的风险公司。经过这样一段不太顺利的时期,1992年我们创办成立了IIJ公司(Internet Initiative Japan),因特网商用服务供应商由此诞生。从结果来看,日本和美国的因特网商业化运作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因特网随Windows95的发售迅速普及,应用方面凸显各种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美两国的因特网接入服务开始,实现了商业化,也就是说只要企业付钱就能够获得因特网接入服务。而因特网在普通人中间普及开来,则是从Windows 95发售后的1996年开始的。

90年代后半期,在美国,以率先开发因特网相关软件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首,在这些大学里从事因特网开发的研究人员,几乎全部投身于相关的商业活动。基础研究等稍微超前一些的研究,反而变成了以日本为中心而开展。比如,与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的“国际化”(除英语之外还能支持处理世界各国语言)相关的技术革新,以及基于当时被称作“下一代因特网协议”的IPv6的网络通信技术,都是日本引领开发的。

1999年,在我还沉醉于引领日本因特网技术开发的某一天,庆应大学湘南藤泽校区同事、经济学家竹中平藏问我:“村井,为什么日本的因特网这么落后呢?”

一开始我觉得是他认识不足而已,但仔细问了问,他有如下一些理由:“因特网无论行政服务上还是企业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样下去会不断损害日本的经济竞争力,日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将不断衰退”。说来也是,美国的税金申报,在采取激励机制的同时,早就可以通过网络办理了,金融机构也采用网上银行等方式推动业务更加快速高效运转。

尽管在因特网商用化,日本几乎是和美国同时起步的,但在实际应用方面,比起从个人电脑通信时代开始就已经利用个人电脑提供行政服务和展开商业活动的美国来说,日本是大大地落后了。在日本,除了大学研究人员和电脑相关企业之外,人们对利用因特网能做些什么完全没有兴趣,通过调查甚至发现人们还存在着拒绝的心态。

下一页: 通过IT战略推进政府行政业务电子化

关键词

东日本大地震 阪神大地震 因特网 JUNET WIDE项目 电信事业法 TCP/IP ARPANET Windows 95 UNIX NTT 服务提供商 竹中平藏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