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日本的转折之年

日本因特网的开端与发展

财经 社会

村井纯 [作者简介]

有着“日本因特网之父”之称的作者,是日本计算机科学的最高权威,请听他对日本互联网发展和普及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事件的讲解,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大众网络”和个人电脑通讯的合作

在因特网初期阶段,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潮流,那就是个人电脑通讯。日本90年代初期有PC-VAN、ASCIInet、Nifty-Serve等个人电脑通信服务,它们曾试图与因特网互通电子邮件,但存在着规则障碍。原因如上所述,电讯公司之间是使用国际标准OSI来交换数据的。

因特网是大众网络,而个人电脑通讯则是由既存的大型运营商主导的,严重受国际标准的束缚。但由于OSI并没有实际发挥作用,使用三大公司电脑通信服务的用户,无法与其他电脑通讯服务公司的用户之间互通邮件。

1990年,我搬到了庆应义塾大学的湘南藤泽校区。于是,我在该校区安装了上述三家个人电脑通讯公司的线路,组建了能够通过因特网互通电子邮件的机制。要想连接NIFTY-Serve与PC-VAN、PC-VAN与ASCIInet,必须使用OSI方式联接,。但我们以要与因特网交换邮件为由,将以上三家分别连上了因特网。

最终,通过因特网的邮件列表功能,事实上在三家公司的用户之间都可以收发邮件了。在日本,因特网获得社会认可最重要的契机之一,就是与这种电脑通讯的合作。

阪神大地震使因特网的“知名度”大增

1995年,发生了一件日本因特网普及过程中里程碑式事件。那就是,同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那时,个人电脑通信和因特网之间已实现了对接。灾区的志愿者们在国内利用个人电脑通信,通过因特网与来自海外的援助人员携手合作,表现得非常活跃。

计算机网络和电子邮件的使用,大大有助于人们的交流和社区建设——就是在1995年1月,整个社会强烈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另外,就在普通人开始强烈关注因特网的这一年的11月,Windows 95发售了(美国于同年8月发售),让每个人都有了使用因特网的可能,用户因此而剧增。当年年底,“因特网”入选“新词 流行词大奖”的前十位。

后来,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又使人们认识到,现今利用SNS(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普通手机的因特网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基础。就这样,日本以这些实际体验为基础,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因特网社会化应用的认识。

下一页: 在摸索中前行的日本首家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关键词

东日本大地震 阪神大地震 因特网 JUNET WIDE项目 电信事业法 TCP/IP ARPANET Windows 95 UNIX NTT 服务提供商 竹中平藏

村井纯MURAI Jun简介与署名文章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教授。出生于1955年,1979年毕业于庆应大学工学系,1987年取得工学博士学位。1984年创办了日本第一个学术组织间的网络“JUNET”。1988年发起了名为“WIDE项目”的因特网研究联盟,致力于因特网的网络建设和普及。他使早期因特网向支持日语等多国语言方向发展。作为“日本因特网之父”和“因特网武士”,享有很高知名度。主要著作有《因特网》、《因特网新世代》(1995年、2000年,皆为岩波新书系列)、《因特网基础》(角川学艺出版,2014年)等。

系列相关报道